“我知之濠上也!”莊子是一個槓精嗎?

本公衆號爲一線語文教師個人原創公衆號,所有文章均爲個人獨立撰寫,歡迎點擊上方的“水寒說語文”關注。

2024年第四十一期(總第811期)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是統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的一篇課文。

在梳理完字詞句的基本意思之後,我給學生提出一個問題:“莊子是槓精嗎?”

“我知之濠上也”,如果用今天的話來說,相當於“我就在這兒,所以我就知道了。”這樣的說法簡直是槓精本精。大多數學生初學之後也是這麼認爲的。

我進一步追問,莊子是真的“知”了呢,還是假裝“知”了呢?如果他是真“知”,那麼,又因爲什麼而真“知”呢?學生不能答。我給他們補充了下面這樣一些材料。

先是一副對聯。

這副對聯包含了中國文化史中的兩大典故。其中下聯的“南華秋水我知魚”說的就是“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的故事,《莊子》又名《南華經》,這個故事節選自《莊子》中的《秋水》一文。而上聯“東魯春風吾與點”則出自《論語·先進第十一》中的最後一章,一般將其單獨拎出來命名爲“侍坐”。

這個故事講的是孔子和他的四個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在一起聊天,孔子讓他們談談理想和志向。其中子路、冉有、公西華三人分別說了自己的理想志向,無非是去爲官治國之類,孔子的反應是“哂之”(帶有一點兒譏笑的意味)或者沒有迴應。

輪到曾皙談自己的理想時,他說“異乎三子者之撰!”(我和其他三位同學不一樣)。他的理想志向是什麼呢?就是下面這段特別有名的話。

孔子對曾皙所談理想的反應是什麼呢?是喟然嘆曰:“吾與點也。”孔子非常感慨,從內心中贊同曾皙的選擇。

粗略講完這段內容(因爲高中階段“侍坐”是重點課文)之後,我讓學生想一想這個“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曾皙或者“吾與點也”的孔子能否做到“我知之濠上也”呢?

在分享完了《侍坐》一文之後,又分享了這樣一段小故事:

有幾個人聚在一起談理想,一個說想要當官,一個說想要發財,還有一個說想要成仙。最後一個人說傻子才做選擇,聰明人三樣都要。那這樣的幾個人,他們能夠“知之濠上”嗎?

在接下來,又分享了一個“升官、發財、成仙”的加強版《山坡羊·十不足》。

這篇可以說生動地詮釋了什麼叫“人心不足蛇吞象”,那麼這個貪婪的傢伙,他有能力“知之濠上”嗎?

分享完以上內容後,又回到中學課文中來,分享了課文中的兩篇。

“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的五柳先生和“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劉禹錫,他們能夠做到“知之濠上”嗎?

最後,又分享了蘇軾的名篇《於潛僧綠筠軒》。

“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如果面對此君(竹),仍然大嚼,既要想得清高之名,又要想獲甘味之樂,世上又哪來“揚州鶴”這等魚和熊掌兼得的美事呢?是愛竹的人能“知之濠上”呢?還是食肉的人能“知之濠上”呢?

講完這些之後,有些學生懵懵懂懂地似乎聽明白了一些,也有一些仍然完全不能明白,覺得老師不過是在東拉西扯而已。這其實也不能怪他們,不要說他們這些每天被閉鎖在象牙塔中,只是從書本上來到書本上去的年輕人很難體會和理解,就是那些每天混跡在滾滾紅塵中,以追名逐利爲人生目的的成年人又有幾人能體會和理解呢?

沒有與自然的相融,沒有心靈的敏感與豐富,就不會有“知之濠上”的能力,就不會看到鰷魚出遊從容,馬上就能想到“魚之樂”。他們對“魚之樂”視而不見,只會覺得莊子就是槓精,不是理性思考讓他們矇蔽了雙眼和心靈,而是名利物慾讓他們喪失了“我知之濠上也”的能力。

最後,還要補充一句,我兒子的名字就源自“東魯春風吾與點,南華秋水我知魚”這兩大文化典故,這代表我對他的人生期望,也代表了我的教育理想。

(點擊鏈接,即可看到該文)

我的視頻號,最近持續更新中,歡迎關注。

歡迎關注我的新書《用減法教語文》,書中有很多能夠反映我的教育思想的鮮活課例。具體內容可以點擊下面的文章鏈接:

之前還寫過另外一本書:《減法教育》,具體可以參見下面的文章鏈接:

圖片來自網絡,如涉版權,請聯繫刪除

歡迎分享,若公衆號轉載,請聯繫授權

馬上就要618了,送一點兒福利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