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定把你揹出去”

“我都以爲沒有希望了。”就在河北省興隆縣楊家臺村78歲的村民李奶奶被洪流困在村中時,一抹橄欖綠的出現,讓這位原本近乎絕望的老人,重拾生的希望。這句帶着哽咽的話,道出了災區羣衆最真實的心境,也映照出武警官兵逆險而行的意義所在。

承德的7月,本是山清水秀的好時節。一場突如其來的強降水,卻讓興隆縣六道河鎮淪爲一片澤國。山洪裹挾着碎石泥沙沖毀了道路、淹沒了房屋,楊家臺村、朱家溝村、響水湖村等數個村落瞬間與外界失聯,情況萬分危急。

面向牆,向前走:懸崖絕壁踏出生命通道

7月29日清晨,接到救援命令的武警河北總隊承德支隊210名官兵分兩批緊急集結。當第一梯隊官兵抵達六道河鎮時,眼前的景象令人倒吸一口涼氣:往日蜿蜒的村道被山洪撕開巨大豁口,渾濁的激流裹挾着斷木、石塊奔涌而下,楊家臺村等幾個村落徹底成了“孤島”。

“必須儘快摸清災區情況,打通聯繫通道!”對講機裡支隊前指的命令擲地有聲。通往響水湖村的必經之路已被完全沖毀,一段百餘米的水泥路面消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近90度的絕壁,崖下便是兩米多深、流速湍急的洪流。“沒有路,就鑿出路!”帶隊幹部一聲令下,官兵們迅速卸下背囊,將安全繩一端固定在崖壁的老樹上,另一端牢牢系在腰間。

“面向牆,腳踩穩,一個跟着一個!”黨員突擊隊率先示範,身體緊貼崖壁,雙腳在岩石縫隙中尋找支撐點,雙手緊扣凸起的石塊,艱難地向前挪動。上等兵張浩緊隨其後,汗水順着額角滑落,模糊了視線,他只能死死盯着前方戰友的腳跟,感受着安全繩傳來的拉力。身下的激流發出轟鳴,彷彿隨時會將人吞噬,但沒有一名官兵退縮——他們知道,前面有亟待救援的百姓,是必須抵達的彼方。50餘名官兵組成的先鋒隊“面壁”而行,在絕壁上踏出一條臨時通道。截至30日下午,所有失聯村落均已與外界取得聯繫。這些攀爬懸崖、徒步涉水的身影,不僅帶回了災區的第一手消息,更爲受災羣衆帶去了活下去的希望。

民之憂,兵之向:橄欖綠裡掖着百姓冷暖

“車子被衝到河道中間了,東西都在裡面……”在響水湖村,受災村民胡寶金站在一旁,急得直搓手——洪水退去後,自己的轎車被泥石流衝埋在河道中央,身份證、銀行卡、賬本等重要物品都在車上,那是老人一輩子的積蓄憑證。

“胡大爺,您別急,我們幫您找!”官兵迅速俯下身,用手指一點點撥開沒過腳踝的淤泥。烈日下,淤泥散發出刺鼻的氣味,官兵們卻顧不上這些,有的用鐵鍬鏟,有的用手挖,仔細排查着車輛內每一個角落。兩個小時後,當官兵們將重要物品一件不落地交給胡寶金時,老人家激動得熱淚盈眶,緊緊攥着大家的手說:“謝謝你們!”

民之所憂,兵之所向。在災區,這樣的場景隨處可見。在響水湖村,官兵們幫助受災家庭清理了院內及房屋周邊的淤泥;在朱家溝村,他們挨家挨戶登記急需物資,確保食品、藥品、飲用水優先送到老人和病人手中。這些看似瑣碎的舉動,卻在災後的廢墟上,爲百姓撐起了一片安穩的天。

生命線,分秒爭:堅實臂膀托起錚錚誓言

“我一定把你揹出去!”這正是那抹橄欖綠——張浩對老人家的迴應,他小心翼翼地將老人背在背上。老人腿部受傷,無法行走,而通往村口安全地域的道路上佈滿碎石和淤泥。張浩深吸一口氣,穩穩站起身,一步步在泥濘中前行,汗水順着脖頸流進衣領,後背很快被老人的重量壓出一道深深的痕跡。其他官兵也紛紛用擔架、背運的方式將其餘受災羣衆轉移至安全地區。

“我一定把你揹出去”,不僅是支隊官兵對災區百姓的承諾,更是他們用實際行動踐行的錚錚誓言。在救援一線,時間就是生命,每一分每一秒都關乎羣衆的安危。

那些被汗水浸透又風乾的迷彩服,被河水浸透、淤泥覆蓋的作戰靴,磨破的手掌和曬黑的臉龐,都在訴說着這場與時間的賽跑。靠肩扛手挑,他們爲災區運送飲用水、食品、藥品等急需物資;用鐵鍬掃帚,他們爲百姓清理出一條條通往家園的路;帶着醫療包,他們分赴各村莊展開巡診,爲受傷羣衆處理傷口、發放藥品。

“我們多搶一秒,羣衆就少一分危險。”突擊隊隊員徐軍劍的話語樸實卻有力。在他看來,救災一線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只有一件件具體的事:多背一個人,多送一份糧,多清一片淤,“把這些事做好了,就是對‘人民武警爲人民’最好的詮釋”。

雨過天晴,陽光穿透雲層灑在興隆縣的山坳裡。從“沒有希望”到重燃希望,變化的是災區的景象,不變的是軍民同心的力量。那些攀爬絕壁的身影,那些分發物資的雙手,那些背起羣衆的肩膀,共同在洪災過後的土地上,寫下了最動人的答案——當人民需要時,總有一羣人,向着危險逆行,爲生命護航。這,就是武警承德支隊官兵最美的模樣。(孫繼光、關瑞鋒、童紅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