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選擇不再玩現金流桌遊: 一場「理財學習」遊戲背後,我看見的四個真相

最近幾年,現金流桌遊的邀約像雨後春筍一樣多起來。

「可以學理財啊!」

「玩一玩就會懂被動收入了!」

這類說法你我都聽過,有時候甚至覺得,不去參加一下,好像就落後人生自由的進度了。

ChatGPT生成圖片

但說實話,我已經不再參加這類桌遊活動了。不是因爲我不在意錢,不學財商,而是因爲我學會分辨了「學習」和「包裝成學習的行銷」。

如果你也是對理財有興趣,我想把我看到的四個觀察,好好分享給你

「學理財」只是一個開場,接下來是業務劇本

太多人利用現金流桌遊的學習名義,實際是在鋪陳保險、直銷等組織型業務的招募劇情。

從「學投資」開始,最後導向

「加入我們系統」

「來認識收入翻倍的方法」

「現在不做,下次你就是別人下線了」。

我不反對行銷,也尊重每一份工作,但我希望這個界線可以更誠實:

是邀請我參加桌遊?還是邀請我加入事業?我相信學習應該是安全的,而不是一場心理預售活動。

它簡化了現實,把風險變成遊戲

聽起來很夢幻,但這不是人生。

人生裡的每一個投資選擇,都是現金、風險、心態的三重壓力測驗。

但在桌遊裡,這些都被省略。

於是就有人玩幾次,就開始懷疑人生:

「我是不是太晚開始?」

「是不是該辭職?」

明明只是想學習,卻被催生出一種急躁與錯誤期待。

我喜歡用遊戲啓發思考,但我不接受用遊戲粉飾現實。

它傳遞單一成功模板,卻壓縮了選擇的自由

「上班族永遠跳不出老鼠圈。」

「只有創業纔有出路」

「不投資就會輸一輩子」

這些話並沒有完全錯誤,但卻變成某種標配臺詞。

可是真實的財務路線,從來不是隻有一種。

有些人喜歡穩定、有些人享受挑戰,有些人選擇創業,也有人靠本業慢慢累積資產。真實世界裡沒有一個成功模板,可以套在每一個人身上。

我更相信真正的財商教育,是讓人找到自己舒服且穩定的節奏。

如果一場桌遊帶來的不是理解每個人的不同,而是讓人產生焦慮,那它可能離教育越來越遠了。

看似學會,其實只是在背概念而已

你可以知道「要有被動收入」,但你真的準備好風險、資源分配、心理建設、時間規劃了嗎?你可以說「要買資產」,但你真的研究過報酬率、法規、稅制、現金流管理了嗎?

我知道身邊有不少朋友,是用桌游來分享事業機會、傳遞理財觀念的。

我也知道很多人是懷着好意,想幫助更多人改變人生。

所以我說的,不是「現金流桌遊不可以」,而是:

我們可以不要只停留在遊戲,

我們可以選擇更深、更穩、更貼近自己的學習方式。

真正有力量的財商教育,不會操控恐懼,不會用單一公式壓縮多元人生,也不會把每個人都導向同一個劇本。

如果你也在探索自己的財務路線,請不要急、也不要慌。

慢慢走,走得清醒,纔是自由的開始。

我們這代人最需要的,不是快速致富的劇本,

而是更深層的認識自己,找出適合自己、而且能夠持續的方式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