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中國人 有什麼可恥

(圖/本報系資料照)

網紅館長日前在直播中公開喊出「我是中國人」,此舉引來媒體人黃光芹的強烈批判,指責館長的中國認同喪失了臺灣主體性與主流價值。與此同時,近日也有一年老父親因說了「我是中國人」而遭立場不同的女兒痛毆三拳。

在臺灣,「我是中國人」這句話,幾十年前聽來可能是理所當然,甚至前總統蔡英文也曾公開說過自己是「中國人」。但在今天,這句話卻可能引來側目、批判,甚至被視爲「賣國」的象徵。這樣的轉變,引發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在臺灣說「我是中國人」,真的那麼可恥嗎?

首先,我們得理解這句話背後的複雜性。「中國人」這個詞,在語言上可以指「中華民族」的文化身分,也可以指「中國」的國民身分(至於這個中國指的是「中華民國」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則可以各自解讀)。但在臺灣,這兩者的界線往往模糊,甚至被刻意混淆。

對某些人而言,說「我是中國人」,是承認自己屬於中華文化的一份子,是基於歷史、血緣、語言與傳統的認同;而對另一些人來說,這句話等同於對中國共產政權的效忠,象徵對臺灣主體性的否定。

因此,當有人在臺灣說出「我是中國人」,爭議往往不在語言本身,而在這句話被賦予的政治意涵。說這句話「可恥」的人,通常來自於一個前提:臺灣正面臨中國日益升高的軍事與外交壓力,中共不僅不放棄武統,還在國際間持續打壓臺灣的空間。在這樣的背景下,「我是中國人」會被視爲對壓迫者的附和,是一種自我矮化,甚至背叛。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難道一個人就不能保有自己的文化認同而不被政治貼標籤?如果我們真正相信自由社會的價值,那麼每個人本應有權決定自己是誰。當「我是中國人」被簡化爲「不愛臺灣」、「親共」的代名詞,那不也是一種言論自由的壓制呢?而且退一萬步想,誰說「中國」就不能是「中華民國」呢?

臺灣社會的悲哀,在於過於傾向二元對立,好像只能選邊站,不是「我是臺灣人」就是「我是中國人」。但現實中,很多人有複雜的身分認同,他們可能既是臺灣人,也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他們熱愛民主自由,但同時不願完全切割與歷史中國的連結。

這不是投機,也不是模糊,而是一種真實的多重身分經驗。可惜的是,在政治高度對立的語境中,這種灰色地帶往往被抹煞。

說到底,在臺灣說「我是中國人」會引發爭議,反映的不只是政治對立,而是臺灣社會如何看待身分與言論自由的縮影。真正可恥的,不是某人說了什麼話,而是我們對不同聲音的「敵意」,以及將政治意識形態強加在每個人身上的「霸道」。

在一個成熟的民主社會裡,無論是「中國人」、「臺灣人」,或兩者皆是,每個人都應有選擇自己身分認同的自由。真正可恥的,是那些將臺灣價值跟臺灣主體性無限上綱的「僞臺派」,嘴巴說「沒有人需要爲他的認同道歉」,骨子裡卻將其他人視爲「雜質」。須知,當一個社會對別人的身分認同缺乏包容與尊重時,我們已經走在類法西斯國家的懸崖邊緣了!

(作者爲美國伊利諾芝加哥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