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有錢人」迷思783》經濟成長率上修苦日子降臨?從從容容的退休金是給有準備的人

臺灣2025年上半年經濟成長高達6.75%,其中,第2季更達8.01%。中央社

最近網路媒體上,都在瘋傳一首政治人物的歌詞—「本來應該從從容容、遊刃有餘,現在是匆匆忙忙、連滾帶爬」。這讓筆者想起這一陣子,與臺灣經濟有關的財經新聞,可以說是極好與極壞並陳,很值得投資理財大衆注意及因應。

臺灣經濟成長率數據佳

有關數據極好的方面,主要與各單位大幅調升臺灣經濟成長率有關。遠的不說,單是近一週來,就有國際級的國際貨幣基金(IMF),以及國內的中華經濟研究院,大幅上修臺灣的GDP成長率。

根據IMF的說法,調高成長預估主要是由於一些因素,使得全球提供暫時性緩解。其中包括企業及家庭,趕在美國提高關稅前搶購產品,以及美元貶值促進全球貿易等」。

至於中經院則表示:「受惠對等關稅緩衝期帶動之提前拉貨效應,以及AI科技熱潮推升全球對半導體需求,臺灣2025年上半年經濟成長高達6.75%,其中,第2季更達8.01%。下半年因AI熱潮延續,商品與服務輸出與輸入在商品貿易維持暢旺情形下,第3季經濟成長率初估約5.82%,第4季則受基期偏高影響,經濟成長動能略緩,成長率約爲2.71%,並計全年經濟成長率爲5.45%」。

而臺灣的經濟榮景,也可以從出口表現中看出。根據財政部的統計,8月出口584.9億美元,並再創歷年單月新高。9月出口雖月減7.2%,但年增率仍有33.8%。累計1至9月出口4526.8億美元、年增29.7%,預料前10月出口將提前刷新曆年新高,全年出口挑戰6000億美元、貿易出超更上看千億美元。

除了大幅調升臺灣的經濟成長率外,臺股加權指數迭創歷史新高。截至21日爲止,臺股加權指數已經來到了2萬7752.41點的歷史新高,而權值佔大盤超過4成(2025年9月底資料)的臺積電,股價也來到1480的高點。

然而,在以上衆多極好的新聞背後,筆者認爲還隱藏着更大,且值得每一位投資理財大衆密切關注及因應的變局。

景氣不錯是假象?僅落在少數產業別

首先,景氣榮景,嚴重傾協於少數產業。這是因爲AI及高效能運算的需求強勁,才使得電子及資通產品出口大放異彩。但除此之外,包括塑橡膠、紡織、運輸工具、基本金屬等傳統產業,表現呈現疲弱的態勢。

其次,是無薪假人數已逐漸增高。例如勞動部在16日,所公佈的無薪假(政府只願稱爲「減班休息」)假資料數是:企業共432家、8,543人,較10月初增加34家、人數微幅增加38人,無薪假呈現趨緩;受美國關稅影響而實施無薪假者共354家、7,923人,較10月初增44家、168人。其中,更值得注意的是,本期一家竹科業者,申請4人實施減班休息,讓原本「無薪假0人」的科技重鎮—竹科「破蛋」。此一數字,在今年最火紅的科技業中格外醒目。

再者,則是出現關廠、賣廠房增加的新聞。早在七、八月時,經濟部就已列出受影響最大的產業,至少包括扣件、手工具、水五金、工具機及機械等,出口導向型的潛在高風險產業;甚至連臺灣最重要的半導體等14項出口產業,也都有可能受到大沖擊。

且在最近,更傳出因爲受到美國對等關稅暴增的衝擊,經營環境不佳,臺中產業園區廠辦易主件數增加的新聞。且據瞭解,臺中產業園區廠辦易主件數暴增到1個月20件以上,業別涵蓋熱處理、衛浴、印刷、塑膠等,尤其工具機產業面臨嚴峻挑戰。

預先做好「準備過苦日子」

以上,筆者列舉了這麼多的新聞,主要是想要提醒絕大多數的理財大衆,可能真的要預先做好「準備過苦日子」的實際準備。爲什麼說是「絕大多數」呢?因爲臺灣是一個出口導向的國家,經濟成長不但嚴重依賴出口,且更只集中在少數產業,特別是與AI有關的高科技產業等。

以上,筆者列舉了這麼多的新聞,主要是想要提醒絕大多數的理財大衆,可能真的要預先做好「準備過苦日子」的實際準備。爲什麼說是「絕大多數」呢?因爲臺灣是一個出口導向的國家,經濟成長不但嚴重依賴出口,且更只集中在少數產業,特別是與AI有關的高科技產業等。

可以這麼說,未來除了少數民衆,還可以繼續「吃香喝辣」之外,其餘大多數民衆若想遊刃有餘地生活,都可能要有以下的實際(而非只是心理)準備。

準備一、預留至少一年以上的緊急預備金。這是因爲,假使臺灣大部分的產業都遇到關廠逆風、許多有工作者,即將面臨長期失業,或是拉長待業的時間,那麼,預留更多的緊急預備金,絕對有其必要性。且如果是轉換不容易的行業或職位,這個金額水準,還可以再提升一些。

也許讀者會說:「如若真的長期找不到工作,就算有一年生活費的緊急預備金,怎麼可能夠用」?而筆者對此的看法是:也許這點錢真的不夠,但是,相對大多數沒有準備的人來說,這筆錢至少可以讓當事人「撐的更久一些」。

目前,只要有投保就業保險的勞工一旦失業,依法都可以領取最長6個月(身心障礙者最長9個月)、依退保時月投保薪資(最高4萬5800元)60%的水準,領取到「失業給付、失業者及隨同納保眷屬的健保費,可享有全額補助,且如果被保險人是「非自願離職」,並向公立就業服務機構辦理求職登記,經公立就業服務機構安排參加全日制職業訓練,還可領取一筆職業訓練生活津貼(請領職業訓練生活津貼期間,有受其扶養之眷屬者,每1人按申請人離職辦理本保險退保之當月起前6個月平均月投保薪資10%加給給付,最多計至20%)。

儘管如此,筆者還是想要不厭其煩地提醒:除非擁有「不怕找不到同額薪水工作技能」的上班族,否則,真的千萬不要輕言辭職。且由於就業保險費率計算,是依照勞工保險月投保薪資爲準,而目前勞保月投保薪資最高上限是4萬5800元。所以,特別是薪資水準較高者,更有必要多準備一些緊急預備金。

準備二、即將退休的民衆,若真的擔心股市大跌,可以考慮將所有投資項目,「逢高、分批贖回」以「落袋爲安」。在此,筆者想要先行澄清:此一建議,並不是鼓勵民衆「炒短線」,或是「不認同長期投資」。

注意!目前全球股市多處於高點

之所以會提出「分批落袋爲安」的建議,主要是因爲全球股市真的都在高點,但各國經濟前景,都有疑慮現象。特別是對於接近退休、退休時需要一整筆退休金的民衆來說,假設市場大跌,有可能會導致退休金嚴重縮水。因爲在退休之後,投資人不但無法再有新資金投資,反而還要開始持續領取生活費。在「只出不進」之下,退休基金可能會快速用盡。

以上所謂的「需要一大筆退休金」情況是:在退休時,將所有累積投資的總額,拿去買一張或多張的即期年金險;或是匯入已經開立的預開型安養信託帳戶…等情形。

當然,從「長期投資」的角度來看,任何時候的短線大跌,都是長線的極佳買點(可持續投資)。因爲筆者也心知肚明,人非上帝,根本不可能知道股市何時到頂?且現在賣出之後,未來很有可能不再有低點,可以讓投資人「逢低買進」。

只是個人唯一可以確認的是:當市場已經瘋漲、狂漲之際,短期內若有大筆資金需求的人,若不能提早「落袋爲安」,等真正需要資金時,就有可能經歷「紙上富貴」的空歡喜一場。

筆者做了一個試算,假設準備在65歲退休的上班族,已經在60歲時,累積了500萬元的資產。在正式退休之前,如果年化報酬率都能維持在4%(每月仍定期定額投資1萬元)。那麼到65歲時,總共可以累積出超過653萬元的退休金。

不過,萬一此人分別在60、61、62、63及64歲時,發生股市大跌3成的股災。那麼,到此人65歲時,所累積的退休金將分別降到441、436、431、427及423萬多元而已。

憂退休金縮水?投資人最好逢高獲利了結

假設這位歷經股市大跌的上班族,預計自65歲退休起,不再定期定額投資,且每月開始提領4萬元的生活費。那麼,他可能只能領到差不多76、77歲時,退休金帳戶裡的金額,就會被提領一空。

但是,假設60到65歲這段累積退休金的期間,股市並未大跌(維持年化報酬率4%)。這位上班族,則可以一直領到84歲時(假設年化報酬率維持在6%,則可以延長到100歲才提領一空)。

當然,以上只是假設情況。市場不可能每年的報酬率,剛剛好都維持在4%。只不過,正由於未來高點不可預期(也許真正的高點,會在半年或一年之後),更突顯了「分批出場」的重要性。

特別是「還沒幾年,就要退休」的投資人,恐怕必須思考清楚:假設在退休前,剛好遇到金融市場大跌,自己能夠容忍退休金的大幅縮水,並且提早「無錢可領」嗎?

所以,個人纔會建議即將退休,又謹小慎微的人,也許可以考慮在「逢高」時,「先出一半」。但更大的重點是:慎選這筆贖回資金的停泊處。對此,筆者只有兩大原則:其一是,絕不能花掉,而要紮紮實實地儲存下來,或是直接買能提供固定現金流的「長天期公債」或「(即期)年金險」;其二,則是停泊在流動性高,且報酬率較高的標的上。

個人認爲,貨幣型基金(目前年化報酬率約在0.5%~1.5%間,視市場利率行情而定)及短天期定存(2025年10月約在1.635%~1.755%之間),是較爲合適的標的。而最不適合選擇的,則是中天期(5-7年)儲蓄險保單(因爲保單在前面幾年解約,幾乎沒有多少解約金可以領回)。

假使日後股市真的一如預期而大跌,投資人可以隨時,將前者(貨幣型基金)解約,並在最短的時間內投入股市。但其缺點,就是利率會比各期定存利率低很多。

至於銀行定存利率,雖然比貨幣市場基金的年化報酬率高。但它在解約時,利息會有「利息打八折」的折損(假設原本存一年定存,卻只存了一個月就解約,則利息會依一個月期定存利率,再打八折計算)。

除此之外,筆者也強烈建議採取逢高分批贖回的投資人,一定要謹記的是:原先定期定額投資,絕對不能停扣。且一旦投資人真的看錯行情,也能在股市有大幅下跌時,分批進場買回。

當然,市場的走勢,永遠無法讓人正確預期。也有可能投資人在分批出脫投資標的後,股市還持續上漲一段期間。且等投資人又再進場追高後,纔開始逐步走跌。

老實說,這種情況也真的無法100%排除。所以,真的擔心自己,會遇到這種情形的投資人,那就請好好待在市場裡,讓自己繫好安全帶,以便安穩地度過市場的大幅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