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有錢人」迷思768》一場臺幣暴升戲碼,國內投資人該如何因應?!

臺幣升勢猛烈,躍亞洲最強貨幣。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黃仲明攝影

上週五(5月2日),在美股反彈激勵臺股大漲552.61點之下,外資積極匯入加上出口商拋匯,帶動新臺幣升勢猛烈。盤中升幅曾達1.247元,是央行2002年統計以來的盤中最大升值。終場時,臺幣收31.064元,強勁升值9.53角,單日升幅達3.07%,不僅是2002年統計以來單日最大升幅,也登上亞洲當日最強貨幣。

亞洲貨幣 臺幣獨強

然而,在過了一個週末後的星期一(5日),繼2日單日狂升3.07%後,當天一開盤後,新臺幣再度展猛烈升勢,以30.91元開出後,短短15分鐘內,漲勢持續擴大至1元以上,又閃見29元。終場收31.064元,強勁升值9.53角,單日升幅達3.07%,不僅是2002年統計以來單日最大升幅,也登上亞洲當日最強貨幣。

由於臺幣大幅升值,更因此引發民衆的搶匯潮,尤其是在新臺幣強升的帶動下,日圓也來到0.20的新低價位,民衆雙搶美元、日圓的結果,使得當天多家銀行的網銀及行動銀行APP,在上午就傳出當機或是塞車。更重要的是,不只臺股大跌,所有持有美元資產的民衆,也都因爲匯損而「哀號」不已。

連着兩日的臺幣暴力升值,引得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在5日下午緊急召開記者會信心喊話。他表示,央行調節匯市的力道將會逐步加大,這種不尋常的狀態將「到此爲止」。

儘管週二(6日)的外匯市場,臺幣又由升轉貶(退回到30元以下),但筆者認爲,這一波臺幣的猛然大幅升值,可以爲國內投資理財大衆,帶來以下3大必修課程。

投資海外 匯兌風險升高

必學課之一、投資海外必須面對匯兌風險,而且,未來這個風險,很可能會越來越高。根據筆者多年的經驗,最近二十年來,國人非常喜歡投資海外。原因之一,是爲了「分散風險」。

畢竟投資在國內市場,就算再怎麼儘量選擇標的分散,總還是有無法分散的市場風險(不可分散風險)。然而,只要投資不同市場(例如投資海外),就得以降低(分散)風險。

國人喜歡投資海外的理由之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投資海外(特別是美國市場)的投報率,遠高於國內市場。特別是有些標的的費用成本(管理費),還比臺灣低很多。

只不過根據筆者的側面觀察,國內投資人非常喜歡斤斤計較,投資標的管理費可能只有1%以下的差異,卻不在意匯率升貶幅度更大,可能會吃掉其所省成本及部分獲利。

舉例來說,0050就常常與VT的管理費進行比較。前者(0050)的管理費是0.1%,而VT是0.07%,兩者管理費差了0.03%(之前0050最高是0.32%,兩者管理費差距是0.25%)。

然而,單以5月2日、臺幣狂飆1.202元爲例,臺幣升值幅度就是4.17%。更不要說以過去一年爲例,臺幣每月(前月1日,到次月1日)的升值幅度,至少也有1.77%,最高也曾達6.59%。

特別是這幾天臺幣大漲、臺灣壽險業因爲投資海外比重過高、資產負債幣別嚴重錯配,而現出極高匯損風險的例子,更足以提醒一般投資理財大衆,牢記這個教訓—投資,絕對不能只看重「海外標的投報率更高」,而完全忽略掉「匯兌風險」。因爲有時,一個匯率上的損失,不但會把所有海外獲利給吃掉,還更可能產生嚴重虧損,投資理財大衆真的不可不慎吶!

臺幣升值 股房擁大利多?

必學課之二、臺幣升值≠股市與房市的大利多。回顧1980年代的臺幣升值,雖然同樣是受到美國政府的壓力,但仍有其差異存在。因爲當初的央行總裁謝森中,爲了應付美國的壓力,又得避免因爲臺幣升值太多、承受不住。

因此,他採取的是「每日升值1分」的方式,而讓臺幣從一美元兌40元臺幣,一路升值到25元臺幣,詳細內容,請見以下的介紹。

且正因爲央行這個「每日升值1分」的政策,造成市場「買臺幣穩賺不賠」的預期心理,使得大量熱錢匯入國內,炒高股市與房市。在那段又被稱爲「臺灣錢淹肚臍」的年代。大量遊資涌往各種地上及地下的投資工具。

例如在1987年2月27日,財政部國有財產局標售華航旁一塊1700餘坪的土地,由金融股的龍頭—國泰人壽得標(金額1億5000萬),價格是目前公告地價的3倍多,並掀起國內不動產市場的狂飆;國泰人壽股價最高來到1975元的天價(1989年);臺股指數最高來到1萬2686點(1990年)。

但是,隨着投資泡沫的破滅,地下投資公司也開始紛紛倒閉(最大的鴻源在1990年倒閉);臺股由高點大跌約80%,就連國泰人壽的股價,最低也只剩24元、差幅98.78%...許多老一輩的民衆,都嚐到了傾家蕩產的苦果。

以上的數據顯示,如果熱錢持續待在國內的時間夠長,極有可能炒高股市及房市。但是,投資人一旦跟着追漲股市及房市,則很可能成爲泡沫破裂前的「最後一隻老鼠」,投資人可千萬得謹慎投資纔是。

簡單來說,匯率就是一把雙刃刀,儘管臺幣升值對進口商有利,且對於各項天然資源缺乏的臺灣來說,可以避免輸入性通膨的發生;但相對的,臺幣升值對於GDP嚴重依賴出口的臺灣來說,就是一大悲劇。單以臺股的護國神山—臺積電爲例,單單是這幾天的臺幣大升值,就產生了約800億元的匯損,就更不用提其他原本利潤,已經是「毛三到四」的中小型出口商。因此就有投顧就估算,若臺幣升值1%,將衝擊上市公司獲利5%~6%。

臺幣失控升值恐爆大量失業潮

必學課之三、來自制造業及服務業的失業潮可能到來,要做好更充足的緊急預備金規劃。在未來市場變動更加劇烈之際,個人認爲理財大衆不是去搶什麼低成本的換匯甜甜價,而應該好好思考即將面對的臺灣經濟困境。這是因爲當臺幣可能大幅升值、出口商成本暴增,又將面臨美國不低關稅、臺灣相對卻提供美國零關稅的時候,不論是國內的農業、服務業或製造業,都將會有極大的經營困境。

如此一來,不管是從事製造業,或者是服務業的人,筆者認爲都應該要特別提防工作的有無。甚至,還可能要做好「轉業」的準備。記得之前有位人士,曾經形容所謂的「服務業」,是「服務製造業」。其意思就是說:如果沒了製造業工作者的消費,服務業也不可能有任何未來。

那麼,一般理財大衆,又該如何面對此一變局呢?最重要的就是「做好個人或家庭的緊急預備金的充足準備」。前幾天,一位美國34歲就退休的千萬富翁—多根(Sam Dogen),就提醒美國投資人在進行更多投資前,先保留至少6個月的生活費現金,也就是所謂的「緊急預備金」。

但筆者認爲,面對「後川普時代」的劇烈變動局勢,這個標準應該要更加擴大,也就是至少要準備1年,甚至是2年的緊急預備金纔夠。因爲根據多根的說法,美國經濟衰退通常持續6個月到2年,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平均持續時間約10個月。

以上,筆者提到了三道面對臺幣大升值的必學之課,但投資大衆可能更關心的反而是:臺幣真的會漲到跟美元同價?或至少是一美元兌25元臺幣嗎?關於這個問題,筆者將分兩部分回答。

後續得關注美元強弱

首先,臺幣未來是否大幅升值,得要看美元的強弱。因爲美元跟其他國家之間貨幣的匯率,就是蹺蹺板—美元貶,其他幣別就升。且有人認爲美元貶值,就是一場美國債務成本移轉的遊戲。舉例來說,假設一年前借出1美元,如今只需償還實質價值0.9美元,這等於變相減債。

但是,根據《當債券連結國家命運》一書作者—林睿奇的說法,美元貶值對美國的好處,主要是在降低貿易赤字方面。反而在債券方面,「維持美元和美國債信的信心」,纔是美國所關心的。

他進一步表示,這是因爲如果貶過頭的話,會衝擊持有美元和美債的信心。所以在4月大振盪之後,美國一直在努力「安撫」市場,讓債券殖利率和美元指數也沒有再大跌,反倒還走穩。

筆者也認爲,美元既是美國國際霸權的核心之一,正是吸引國外投資人「投資美國」的重要關鍵,且美債,又關係到未來債務負擔的沉重與否,所以,美國從國家長期利益的角度,是不可能坐視美元及美債的「長期走跌(弱勢美元及高殖利率)」。否則,很有可能會加快美國的覆亡。

其次,從這幾天臺幣的暴升來看,在各亞幣之中,只有臺幣的漲幅是「獨強」的。所以個人認爲「臺幣是否繼續升值」的最主要關鍵,還是在於「美國政府的要求,以及國內政府的『配合度』」。

儘管央行總裁楊金龍再三大喊「美國沒要臺幣升值」,政府上下也拋出很多造成臺幣暴升的理由,像是壽險業避險、外資看好臺股匯入、有禿鷹…等。但是,只要是長久觀察臺幣匯率的人都非常清楚,以上所有原因,都敵不上「央行願不願意決心死守」這一個。因爲,包括韓國央行總裁,也承認美國曾與亞洲各國,討論過匯率的問題。

美債ETF淪重災區 投資人該怎辦?

在文章最後,筆者想花一點篇幅,談談投資人對於已持有資產的應對策略。事實上,在接連兩日的臺幣暴衝下,美債投資成了國內投資人的「重災區」。有財經專家便分析,在臺幣升值壓力下,最無辜的莫過於美債ETF投資人,因爲當臺股暴漲550點時,債券ETF卻逆勢重跌超過3%。

例如在5日盤中,臺幣曾驚見29字頭價位,持有債券的投資人恐深怕吞下匯損,便上演出一出債券大逃殺的戲碼。在成交量前十大標的中,就出現5檔債券ETF,總金額爆逾241億。其中,第一名的羣益ESG投等債20+(00937B)更爆出45.5萬大量重跌近7%,其餘債券ETF也出現爆量重跌的慘況。

根據媒體採訪中山國際金融研究學院國際資產管理研究所長王昭文的說法:「只要用美元計價的標的都會被逞罰,一旦美元貶值就要承受虧損。美債最怕出現兩種情況,一個是利率上漲,一個是美元貶值,現在剛好全都遇到了」。

事實上,除了美債之外,美元保單及美元定存的保戶及投資人,也都因爲發生大虧損,而四處「求救」、詢問「是否該贖回或解約」?因爲這些投資人,差不多都是在臺幣32、33元時進的場。

筆者對此的回答是:不論是保單或美元定存,現在解約都不划算。因爲除了當下的匯損之外,美元保單保戶前幾年解約,可能拿不回全數的總繳保費;美元定存戶解約,原先的高利息也會被打折扣。

所以,筆者只能建議當事人(美元保單保戶或美元定存戶),如果沒有緊急他用,最好的處理就是「持有到期」。但一定要記得:下次再當保險業務員或銀行理專,慫恿你(妳)去買高預定利率的美元(或任何高利外幣)保單,或是美元(或任何高利外幣)定存時,千萬別再犯同樣的傻吶~

除此之外的其他投資,個人認爲只要是符合「海外(美國地區)資產配置,最多不要超過一半(除非未來有龐大的外幣需求,像是子女要出國、自己要去國外退休,但也不建議海外投資佔比高達八成以上,或是全數投資海外)」、「非持有單一股票,而是包括各個產業或地區在內的基金或ETF」、「定期定額投資」、「非槓桿(借錢)投資」,以及「長期,而非短期資金需求(例如累積退休金)」等5大標準的股票型投資(基本上,除了極度仰賴安穩現金流的退休族羣,個人也完全不贊同一般民衆,利用配息債券,做爲累積資產的要角。有關債券方面的投資,請見上一期專欄,真的還是不用過於擔心一時的帳面上的損失,也更不用急着在臺幣已經升值、匯損已經嚴重之下,再加重實現自己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