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病時收到太多善意,現在要把這份愛傳遞下去”

本報記者 時玥

“小弟您好,我老公的血紅蛋白升到63了。”昨天,張和平收到了一位病友白血病病情向好的消息,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並迅速給對方回覆了祝福和鼓勵。

就職於蘇州市保密技術管理服務中心的張和平,自己也曾是一位與死神搏鬥的白血病患者。重獲新生後,他深知白血病患者不僅需要身體上的治療,更需要心靈上的慰藉,毅然投身公益志願者的工作,用行動傳遞愛與希望,溫暖他人,也照亮了自己。

用親身經歷傳遞溫暖

2020年秋,張和平被確診爲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白血病早期),醫學預期他僅剩18個月的生命。突如其來的噩耗猶如晴天霹靂,但他沒有被病魔嚇倒,而是選擇堅強面對。化療的痛苦、移植的風險、排異的煎熬……這些常人難以想象的病痛折磨,被他轉化爲“向死而生”的勇氣。“在移植倉的兩個月中,我看不見太陽,只能透過窗戶,看到陳霞基金會的志願者掛在外面的千紙鶴和中國結。”張和平說,窗外的色彩給了他對生命的渴望和信心。他想,如果有一天能康復,也要與他們同行,用自己的經歷和行動去幫助更多的患者。

2022年5月,張和平加入了陳霞愛心慈善基金會下屬的陳霞愛心義工隊,成爲一名志願者。他利用週末時間積極參與“抗白之行”進艙慰問活動,和其他義工一起走進蘇大附一院和附一院附屬弘慈血液病醫院移植淨化艙開展慰問活動。他用親身經歷告訴正在移植的病友,白血病並非不可戰勝,保持樂觀的心態,積極配合治療,就有康復的希望。在他鼓勵下,許多患者重燃生命的渴望,堅定了戰勝病魔的信心。他還向患者家屬介紹陳霞愛心廚房,叮囑做好病人飲食及護理工作,爲患者家屬帶去溫暖。

很多病友都認識他

此外,張和平幫外地白血病患者來蘇州求醫牽線搭橋,幫住院患者尋找輸血資源,幫外地療養患者配藥郵寄……張和平向記者展示了通訊錄,密密麻麻的姓名中備註了病友的病況,下方更迭着好幾個“××醫院血液患者羣”“抗白互助聯盟”的微信羣聊。

張和平說,一開始是有點後悔加羣的,羣裡很多悲傷的負面信息,很影響康復病人的心情。但他最終並沒有退掉任何一個羣,“因爲,需要幫助的信息還有很多。”他說。

開頭提到的一條信息,是來自江西的一位病友家屬發來的。這位病友家屬就是在羣聊中聯繫了張和平的。自此,病友每次來蘇州,張和平都會自發去火車站接送,帶人生地不熟的他們去醫院、找賓館……病友回家休養後,張和平又義務擔任起幫病友去醫院掛號看報告、配藥郵寄等工作。面對掛號排隊時間長、醫院環境對張和平的身體不友好等困難,他從未抱怨過一句。如今,聽到病友情況有所好轉,張和平是發自內心地高興。

張和平的手機像是一個“會發光的生命雷達”,哪裡亮紅燈,他就往哪裡跑。

令張和平影響深刻的還有常熟的病友李泉(化名)。通過電話交流得知,李泉既患有一種罕見的風溼免疫疾病,又患有再生障礙性貧血,在全國各地已治療三四年未見好轉,已下定決心走最後一條骨髓移植之路。張和平了解到身邊另一位康復的病友也有過相似病情,便打聽到診治的醫院和醫生,並將情況告訴了李泉。李泉僅僅通過三個療程的微創治療,就奇蹟般康復了。事後,李泉專程來到蘇州感謝他,他卻謙虛地說:“這是我應該做的,看到你康復,我就放心了。”

身邊的學雷鋒榜樣

3月5日是學雷鋒日,張和平早在前兩天就參與了共建單位組織的學雷鋒活動。每年,“傳承雷鋒精神,貢獻機關力量”“學雷鋒近距離服務——居民廢舊手機銷燬服務”“美家園、清樓道”等志願服務活動,他都沒有落下。同事們都說:“他身上總有一股勁兒,又總能在本職工作和公益愛心奉獻間找到平衡點。”

在蘇州市保密技術管理服務中心,提起張和平的名字,同事們總會不約而同地望向檔案室的方向——那裡曾是他大病初癒後重返崗位的“第一戰場”。當初,出院僅半年,張和平就從力所能及的工作幹起,主動承擔起單位檔案整理工作。身體康復後,又積極參與到單位某項市立項目的設計與施工中去,爲項目順利推進獻計獻策。

工作之餘,他抽出更多時間積極參與各種公益活動。參與“愛髓緣·一起跑”公益跑活動,爲無償獻血及造血幹細胞捐獻作宣傳;參加騰訊公益發起、基金會積極響應的99公益“霞光愛不打烊”活動,並獲得“霞光愛心推廣大使”榮譽;參與基金會“微光的力量”慈善籌款晚會,呼籲更多的愛心企業和愛心人士向血液病人伸出援手……

從患者到義工,張和平完成了生命的蛻變,也找到了人生的價值。“生病時,我收到太多善意;現在,我要把這份愛傳遞下去。”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