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擎“飛鯊”戰海天
今年2月,海軍山東艦起降保障中隊起飛助理員在確認殲-15T艦載戰鬥機狀態完好後給出釋放手勢。李剛/攝
夏日的西太平洋夜色如墨,風起浪涌。突然,戰鬥警報劃破遼闊的夜空。
“空空構型艦載戰鬥機x架,二等轉一等!”指令響徹海軍山東艦,飛行甲板上霎時一片火熱景象。起降保障中隊迅速出動,放飛小組乾脆利落指揮殲-15戰機滑行、止動、加力……發動機的熱浪扭曲着空氣,伴隨起飛助理的凌空一指,戰機呼嘯騰空,直衝雲霄迎向外機。
殲-15艦載機被譽爲“飛鯊”,放飛和回收艦載機,正是起降保障中隊的職責所在。他們戰鬥在被譽爲“世界上最危險的4.5英畝”航母飛行甲板上,守護航母“尖刀”,已保障多種型號、近萬架次艦載機安全起降,實現戰機出動率持續增長。
用中隊長任馳的話說,“事關艦與機的連接,我們的工作只有0分和100分,容不得一絲差錯”。任馳用一句話道出全體中隊官兵的心聲:“要讓‘飛鯊’飛得出去,落得回來。”
放飛
一級軍士長周小勇是山東艦的首批艦員。自2015年上艦至今,周小勇感覺“腳步一刻沒停過”。
“每一個細節都會影響到飛機放飛。”周小勇用“分秒必爭”形容10年來的工作節奏。優化放飛流程、提高放飛速度是一茬茬中隊官兵不變的共同追求,最初的幾年,他們跟隨廠家工人不斷調試設備,依照任務實際所需提出修改建議,後來乾脆開始自己制定標準化流程,探索航母起飛保障的上限。大到液壓油清潔度標準,小到指揮放飛時各點位的走位路線,周小勇和戰友們“一分一秒地去摳、去搶”。
“戰機升空意味着航母戰鬥力的生成,絕對馬虎不得。”周小勇說。爲了提升保障效率,他們將放飛流程所需時間縮短了20%,還花了4年多時間,先後編寫出《某型設備技術指導隨機資料》《維修操作隨機資料》等6本裝備資料,近50萬字。
最爲人熟知的“航母style”,近兩年也被中隊官兵不斷優化。那是在一次夜間放飛時,周小勇發現手背後會無法看到手中的指示燈,如果此時燈出現故障,將直接影響飛機起飛。
故障與特情,是放飛保障中的最大“敵人”。副中隊長曾文輝就曾遭遇驚險時刻:一次放飛飛機時,所有環節都已準備就緒,就在他打算做出放飛手勢的前一秒,飛機的一側發動機突然爆燃。由於視線遮擋,只有極個別點位才能看到爆燃迸出的火光,連飛行員一時都沒有察覺。曾文輝幾乎是本能地站起身,在一秒之內做出特情手勢,叫停了起飛。
如今,放飛小組的成員又多了一項要求:盲操。他們力求將注意力全部投入到甲板上,“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節省下低頭去看控制面板的哪怕一秒時間,“全力防止特情出現”。
曾文輝知道,作爲放飛小組的成員,沒有什麼比確保飛機安全起飛更讓人有成就感。幹了8年起飛助理,如今每一次飛行訓練,只要有機會,曾文輝都會到甲板上跟班。他要親眼看到戰機安全升空,感受戰機尾焰帶出的熱浪吹到身上。8年來,他始終覺得,戰鷹呼嘯,凌空而起,那就是最幸福的時刻。
歸巢
當戰機升空後,回收小組成員就成了甲板上最忙碌的人之一。“回收飛機務求嚴謹細緻,因爲你不知道飛機什麼時候回來,必須隨時做好準備。”二級軍士長張忠傑說。
浩瀚海洋中,即使是偌大的航空母艦也如同一葉扁舟,艦載機着艦更是“刀尖起舞”,只能依靠尾鉤鉤掛阻攔索降落。而回收小組的官兵們要做的,就是將着艦過程中的一切危險降到最低。
張忠傑用“看、聽、摸”3個字總結回收戰機的流程,“很像中醫問診,方方面面都要仔細檢查”。他還記得最初保障飛機回收時,一次更換阻攔索,新索一處插銷磨損卡滯,直接導致後續飛機無法降落,不得不復飛。看着戰機再次升空,張忠傑心裡很不是滋味。從那之後,他要求戰友們在回收飛機時,都要帶一個小鐵箱,裡面放上一個備用新插銷和一根銅棒,以備需要時用銅棒磨搓插銷,必要時還可直接將插銷敲出,確保飛機能夠順利着艦。後來,由於小鐵箱不便隨身攜帶,來回取用需要時間,張忠傑又要求大家統一換成斜挎包,只要隨手一掏就能取用,“一個目標,就是怎麼利於保障怎麼來”。
在起降保障中隊,官兵們親切地將回收飛機稱爲“歸巢”。爲了讓“飛鯊”順利歸巢,每一次飛機着陸前,官兵們都必定要進行成百上千次訓練,做足準備。在他們看來,爲了這兩三秒鐘的勝利,付出再多都是值得的。
中隊有一項工作是更換滑輪阻索。過去這項工作由於操作複雜、耗時巨大,都是在船靠岸後由廠家師傅進行更換,後來,考慮到出海任務所需,官兵們決定學習自行更換滑輪阻索。這是項堪稱“浩大”的工程,更換滑輪阻索程序複雜,技術要求高,官兵們每年抽出一段時間到廠家學習,一學就是四五年。
三級軍士長郝振山拿到了更換滑輪阻索的最高資格證書,第一次在海上獨立更換時,他主動請纓,承擔澆築這一環節。那天,郝振山穿着厚重的防護服,在鋅水熔鍊的高溫環境下堅持作業。熱氣不斷升起,自下而上蒸烤着他的雙腿,出來時他渾身被汗水浸透,衣服一擰便是一汪水。但郝振山沒覺得辛苦,這名老兵反而提醒大家:“難纔要做,在海上打起仗來,難道等着別人來幫我們嗎?”
如今,通過不斷訓練,中隊官兵鑄就了驚人的“航母保障速度”:更換阻攔索的時間,從最初需廠家協助耗時兩天,縮短到中隊獨立操作僅需以小時計。爲了加快起降保障流程運轉,確保“隨時能戰鬥”,中隊官兵還人人考取了兩個及以上崗位資質,時常換崗輪訓,交叉鍛鍊。
就在不久前,山東艦殲-15艦載機起降架次又一次“破千”。習以爲常的中隊官兵褪去往日的興奮,熟練引導飛機降落轉移。那天,張忠傑照例帶隊守在甲板上指揮引導,親眼看着飛機轟鳴降落,尾鉤將阻攔索拉出一個深深的“V”字。他知道,那是勝利的標誌。
戰鬥
在起降保障中隊裡,流傳着一句話:出海即是出征,上甲板就是上戰場。
雖然不曾親駕戰機,但官兵們深知,自己的保障是“飛鯊”叱吒海天的底氣。“保持戰鬥狀態,已成爲大家的一種習慣。”曾文輝說,“我們有自信全時待戰、隨時能戰。”
第一次遠海訓練時,山東艦遭遇外機滋擾,深夜緊急拉動。曾文輝記得那時雖然大部分人已結束值班準備休息,但聽到廣播聲,全艦“一瞬間都動起來了”。起降保障中隊以最快速度出動,緊急保障戰機升空,讓外機知難而退。“那時真是熱血沸騰,完全沒覺得害怕。”一向沉着冷靜的曾文輝回憶起那一刻也難掩興奮,“就是要和你外軍碰一碰!”
26歲的高翔剛來山東艦3年,是曾文輝的徒弟。他從小就看過“航母style”的視頻,爲了兒時的英雄夢而來,因爲“在這裡可以守護祖國海疆”。登上山東艦後,高翔發現現實比想象更刺激。他在甲板上引導飛機起降,巨大的轟鳴聲中甲板不斷震動,高翔覺得自己的心臟也在跟着震動。
不久前,山東艦在遠海執行雙航母編隊訓練時,發現有多架外軍艦載機抵近挑釁。當時適逢高翔擔任起降值班員,按照部署指令,他有條不紊指揮數架戰機依次升空。“飛鯊”騰空而起,直面外軍機羣展開纏鬥,毫不相讓,直至將其全部逼退。
那一刻,高翔突然對小時候看過的“航母style”手勢有了不一樣的理解。“我們做的事就是向敵人打出一顆名爲‘戰機’的子彈,我們揮向敵人的刀就是每一次完美地完成保障。”高翔形容說。
7月初,山東艦航母編隊訪港,高翔承擔宣講任務,向前來參觀的香港中小學生介紹航母甲板“彩虹人”中起降保障中隊的職責分工。看着同學們認真聽講、踊躍提問,高翔感到無比自豪。“我們展示出來的是祖國的強大,是人民海軍的強大。”高翔說,“我們給敵人以震懾,也給同胞以底氣和自信。”
在中隊官兵心中,“飛鯊”的每一次起降是最重要的事。空閒時大家最願意做的,就是到甲板上去轉一轉,或打開甲板監控,研究覆盤最新的保障數據。這是起降保障中隊官兵心裡的一股勁兒,也是他們共同的目標,正如中隊活動室內那道醒目的標語所寫:“要當航母編隊中最強固的鏈環。”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