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搞錯方向了?新理論指出,暗物質或許來源於鏡像宇宙

在現代物理學所有未解謎題中,暗物質是最讓人抓狂的那個。

它佔了整個宇宙質量的80%,卻始終不肯留下任何可供測量的痕跡。幾十年來,無數實驗設備日以繼夜地搜索它的蹤跡,從粒子對撞機到地下探測器,幾乎全軍覆沒。

我們只能確認暗物質確實存在,但它究竟是什麼,沒有人知道。

最近,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理論物理學家Stefano Profumo給出了兩個新思路。這兩個方案都一腳踢開了那些陳舊又屢戰屢敗的暗物質模型,比如超對稱粒子、WIMPs(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這類已經被實驗證明“不太可能”的老派候選人。

他乾脆換了個方向:既然你找不到它,不如接受一個現實——它根本就不是我們熟悉的物理體系的一部分。

鏡像世界裡的“暗QCD”

第一個理論,聽上去像科幻小說,但基礎卻非常嚴謹:暗物質可能來自一個完全獨立的“鏡像宇宙”。

這個“鏡像宇宙”不是你在電影上看到的那種平行世界,它不會出現另一個你穿着反色衣服來追殺你。

它更像是一個完全封閉的“物理隔間”,擁有和我們世界類似的物理法則,比如強核力,但所有的粒子、力場、相互作用都侷限於它自己那邊,我們這邊根本探測不到。

Profumo基於類QCD(量子色動力學)的邏輯構建了一個“暗QCD”理論。在這套理論中,鏡像世界裡有暗夸克、暗膠子,它們結合成類似於我們世界中的“重子”的複合物,稱爲“暗重子”。

這些暗重子可以在宇宙早期極高密度下坍縮,形成穩定、緻密的黑洞狀物體。這些黑洞質量大約是普朗克質量的幾倍,非常小,卻能穩定存在至今。

關鍵在於,它們只與我們通過引力相互作用,別說電磁力了,連弱相互作用都不搭理。換句話說,這些“暗重子黑洞”對我們的探測器徹底隱形,卻可能就是支撐宇宙結構的“暗網”。

更有意思的是,這種設想不依賴任何新物理,它只是把我們已知的QCD機制在另一個完全孤立的空間複製了一份。模型自洽,邏輯封閉,沒有魔法,沒有破格跳躍。你可以看作是我們物理世界的“鏡像版本”,只不過這面鏡子,我們永遠照不到。

從宇宙的邊緣蒸發出來的暗物質

如果說第一個設想還保留了“粒子”這個概念,那麼第二個方案就更加離經叛道了。Profumo在2025年5月發表的另一篇論文中指出,暗物質也許壓根不是通過什麼相互作用產生的,而是“膨脹宇宙”自己蒸發出來的副產品。

這聽起來像玄學,其實是建立在嚴肅物理框架——量子場論和彎曲時空背景下的計算之上。

背景是這樣的:宇宙在誕生之初經歷了一段極其劇烈的暴脹過程,幾乎以指數速度擴張。Profumo假設,在暴脹結束之後,如果宇宙出現了一個稍微“次一級”的加速膨脹階段,那麼這個過程本身就足以像黑洞視界那樣,在“宇宙視界”上引發量子漲落,產生粒子。

這種機制不需要暗物質和任何已知粒子發生作用,只需要它夠穩定、產生得夠多。剩下的交給引力,它就能在宏觀尺度上表現出暗物質的效應。

與其說這是“粒子”,不如說它是宇宙自身動力學產生的“量子殘留物”,從時間和空間的劇烈變化中自然誕生。就像黑洞能“蒸發”出霍金輻射一樣,宇宙的視界也可以產生出足以影響宇宙結構的粒子。

這個設想最值得稱道的地方在於,它完全擺脫了對“具體暗物質粒子”的執念。它不關心暗物質有沒有電荷、自旋、相互作用截面,它只要求它存在、穩定、產生得足夠多,其他一律不重要。

爲什麼這兩種理論值得我們重新思考?

因爲過去30年裡我們押注的方向,正在逐步被數據“打臉”。

大型強子對撞機(LHC)沒能發現任何超對稱粒子的蹤跡。各種地下暗物質探測器也屢屢報告“零結果”。傳統的“粒子暗物質模型”越來越像一個燒了幾百億預算卻毫無產出的大賭場。

Profumo這兩種理論不是在“逃避現實”,而是在接受現實。它們代表了一種新的研究範式:與其窮追猛打地尋找某個具體的“暗物質粒子”,不如退後一步,從宇宙早期物理和量子引力的角度重構整個問題。

他的設想沒有藉助新物理,卻指出了兩條完全不同的路徑,一是存在於另一個完全封閉的暗物質世界,二是由宇宙自身的膨脹機制“蒸發”出來。這兩種方式,邏輯上自洽、理論上嚴謹,而且可以通過未來的宇宙學觀測間接驗證。

一個不太樂觀但必須接受的結論

暗物質,可能並不“想”被我們發現。不是它太神秘,而是我們的方法太侷限。我們一直用看得見、摸得着、能對撞的方式去尋找一個可能完全脫離我們物理框架的存在。我們以爲只要加大能量、提高靈敏度,總能抓到蛛絲馬跡。但也許從一開始,我們就根本不在它的頻道上。

所以現在,不是“再做一個更靈敏的探測器”這種老路的問題,而是你是否有勇氣承認——暗物質也許不是粒子,也不是某個你沒發現的場,而是來自一個你根本無法插手的機制。

它可能是一種“次宇宙邏輯”,存在於我們理解力邊緣之外。

而我們該做的,不是強行把它拉進我們這套物理世界觀,而是試着去拓展我們的世界觀本身。

歡迎來到暗物質研究的後粒子時代。

(參考論文:Stefano Profumo, Dark baryon black holes,Physical Review D(2025). DOI: 10.1103/PhysRevD.111.095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