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考上北大,外公:給你6萬紅包,我當場拆開:謝謝外公的15元

"六萬元的期待與十五元的溫度"

外公給我一個紅布包。他說裡面是六萬塊錢,給我上大學用。

布包拿在手裡沉甸甸的,摸着很厚實。親戚們都圍過來看熱鬧。我媽笑着說:“爸,意思意思得了。”外公卻催我:“快打開看看!”

打開紅布包,我愣住了。

裡面根本沒有成捆的大錢。只有一大堆零零碎碎的毛票和塊票。有一角的,五角的,一塊的。最大的是十塊錢的票子。全是用細細的棉線紮成一小捆一小捆的。

空氣一下子安靜了。沒人再笑了。我媽想說話,外公拉住了她。

我蹲下來,把這些錢慢慢鋪開。一張一張地數清楚。

最後算出來了。一共是十五塊三毛錢。六萬?差得實在太遠了。

“我沒騙孩子。”外公聲音不大,但很堅定。“這就是我的‘六萬塊’。”他每次去鎮上賣菜,賺了這些零錢,就仔細收好,用線紮起來。他總跟自己說:“攢着,給孫子上大學用。”在他心裡,這些錢堆起來,可不就是一筆大數目嗎?哪怕只是一角一角攢起來的。

我把錢重新包好,小心地放進衣服內袋裡。

我對着外公,很認真地磕了一個頭。“外公,這錢太珍貴了。”爺爺根本不知道北京大學的學費有多高。他也分不清一毛錢和一百塊的紙有多大區別。可他把他能有的所有東西,都給了我。天不亮就挑着菜去鎮上賣,是他。晚上在燈下,把那些皺巴巴的零錢慢慢撫平、數好,也是他。這就是他,一個疼孫子的老人,能想到的最好祝福。

後來我去了北京讀書。那十五塊三毛錢,我帶走了。我把它夾在我常用的一本厚厚的書裡。

每次翻開書,看到這些舊舊的小額紙幣,我總能想起那個夏天。想起外公站在院子裡那棵結滿石榴的老樹下,手裡緊緊攥着那個紅布包的樣子。他臉上的皺紋刻滿了期待,渾濁的眼睛裡閃着光。

那包錢教會了我,最重要的東西,從來不是數字有多大。是有人把你真的放在了心上,用盡他所有的力氣想爲你做點什麼。哪怕他能拿出來的,只是口袋裡那一小卷溫熱的、揉搓了無數遍的零花錢。這份心意,沉甸甸的,比什麼都值錢。爽啊,這就是親情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