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我思】施麗雯/丹麥「流產照護病房」:用陪伴,承接生命的失落
助產師露易絲(Louise)介紹特別產房外的「蝴蝶牆」。圖/施麗雯提供
想像一個心碎的場景:一位甫失去腹中胎兒的母親,躺在醫院病牀上,隔壁產房卻傳來孕婦因陣痛而發出的喊叫,以及新生兒充滿活力的哭聲……流產或死產的失落,是許多家庭難以言說的痛。在理應充滿希望的產房裡,面對提早到來的告別,父母們需要一個能讓他們安靜擁抱悲傷、好好說再見的角落。
早在2011年,丹麥的醫療體系奧胡斯大學醫院(Aarhus University Hospital)便開創先河,設立了「流產照護病房」,十多年來逐步開花結果,目前全國有六間醫院產房仿效,由助產師照顧十四周後自然流產、死產和人工流產的女性和伴侶。
流產,是整個家庭的事
今年夏天,我有幸在催生這項創舉的助產師多爾特・維德永(Dorte Hvidtjørn)教授的帶領下,走進奧胡斯大學醫院的特別產房。它與一般產房在同一樓層,卻巧妙運用廊道隔開,要有特別許可才能進入,且另有後門可直接通往該樓層的院子,讓父母保有不被外界打擾的隱私。
推開門,迎面而來的不是冰冷的醫療儀器,是溫馨的燈飾、圖畫,以及一張雙人牀。多爾特教授解釋:「這裡用雙人牀取代單人病牀,因爲我們照顧的不只是女性,是照顧整個家庭,流產是全家庭共同經歷的事情。」
在這裡,醫療退居爲輔助的角色。助產師以十二小時輪班制,提供持續且專業的陪伴。過去十四年來,只有兩名女性以剖腹產進行流產,多數人選擇陰道生產娩出胎兒。「因爲這是她們唯一可以爲寶寶做的事,也不會留下印記。」接受照護的女性可以自行決定要在病房待多久,也能隨時要求看看已流產的胎兒,助產師會尊重她們的步調,提供必要的支持。
奧胡斯大學醫院院中的生命之樹,木牌上全是流產家庭的思念。 圖/施麗雯提供
爲來不及長大的生命留下祝福
許多研究指出,流產女性之所以陷入長期憂鬱,是因缺少「通過儀式」(rite of passage)。沒有一個轉化生命歷程的儀式,讓她們能正式告別。丹麥的特別產房爲此創造出許多美麗而莊重的紀念儀式。
在首都哥本哈根的維多夫裡醫院(Hvidovre Hospital),助產師露易絲(Louise)向我們展示了特別產房外的「蝴蝶牆」。每一隻蝴蝶都是流產家庭放上去的,是對寶寶的紀念,也是對寶寶的祝福。讓流產家庭離開醫院之後,不會有什麼未了的遺憾。
奧胡斯大學醫院的紀念儀式則迴歸自然。院子裡有一棵「生命之樹」,掛滿小小的木製吊牌,吊牌上寫着流產家庭想訴說的心情,風吹動時,樹梢上的吊牌會閃閃躍動,因彼此碰撞發出脆耳聲響。這些吊牌最後也會迴歸塵土,寓意着自然與永續。
照顧傷心的人,也照顧「照顧傷心的人」
這些關懷也延伸到女性出院之後。奧胡斯大學醫院的助產師會爲這些流產家庭舉辦長達六週、每週一次的團體支持活動,讓有相似經歷的父母聚在一起,分享心情,也分享日常生活。多爾特教授特別提到,安排戶外散步的活動時,男性通常更願意敞開心扉。他們也希望這些團體最終能發展成互相扶持的緊密網絡。
維多夫裡醫院則爲負責流產照護的助產和護理人員,提供一年四次免費的心理諮商工作坊,確保他們的身心健康,能持續提供高品質的關懷。
丹麥的流產照護產房,展現了一個國家在面對生命議題時的深度。它揭示了一個核心價值:完善的孕產照護,必須同時涵蓋新生的喜悅與失去的悲傷。因爲女性的生育旅程,本就包含生死別離的可能。如何爲這些經歷失落的家庭,設計一套完整的支持系統,丹麥的模式無疑爲臺灣未來的孕產政策與醫療照護,提供了最清晰且溫暖的指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