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我‧思-美國隊長變商業梟雄:歐洲的抉擇與試煉
對依賴美軍維繫安全、同時又深受全球化浪潮影響的歐洲而言,這種變動並非只是安全層面的焦慮,也勢必牽動歐洲的財經佈局與產業未來。
二戰以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在很大程度上替歐洲提供安全保障,使歐洲各國能專注於經濟發展與社會福利的提升。然而,近年美國對盟友的要求不再只有安全合作,更包含貿易、投資、科技管制等多層面的利益交換。川普執政後對歐盟鋼鋁產品加徵關稅的動作,已顯露出美歐之間的商業磨擦有深化趨勢。歐洲一旦無法滿足美國在安全或經濟上的要求,便可能面臨關稅懲罰或其他制裁手段。
歐洲國家雖然開始強調自主防衛,但這並不僅止於軍費或軍事武器上的支出,更牽動了龐大的國防工業、科技與製造能力升級。俄烏戰爭與新冠疫情也突顯了歐洲在能源與關鍵原材料上的脆弱:俄羅斯原本是歐洲主要天然氣供應國;中國大陸則在稀土、電池原料等領域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當美國高舉地緣政治的「零和」大旗,試圖重整全球供應鏈以排除特定國家時,歐盟便陷入兩難:若跟進美國製裁與技術管制,可能導致歐洲企業失去中國大陸、俄羅斯等新興市場;若保持中立,又會面臨美國的反制。
「美國隊長」原本代表的是民主、人權、多邊合作等普世價值,但今日的「美國梟雄」卻更重視交易利益與單邊極限施壓。歐洲向來以民主、法治、多元化、永續發展與福利制度聞名,選擇全盤接受美國的「強人交易政治」,勢必在根本的價值觀上出現裂痕;若一味強調與中國大陸、俄羅斯維持經貿往來,則又要面對美國的制裁壓力。如何在維護民主原則的同時,維持對新興市場的商業接觸,併兼顧內部產業競爭力,成爲歐洲不得不解的難題。
若歐洲只停留在對「自由主義秩序」的懷舊與美國政策變動的恐懼當中,而缺乏開創新產業與重塑財經結構決心,勢必淪爲大國角力配角;反之,如果能理性看待國際貿易與地緣政治風險,逐步強化自身的軍事、經濟、外交能力。並在應對能源、原材料價格波動、跨國併購、科技投資和勞動力市場改革上更有魄力,同時兼顧法律制度捍衛市場公平與環境永續,那麼歐洲依舊可能走出一條兼顧民主價值與經濟動能的新路徑,夾縫中找到新的戰略空間,發揮關鍵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