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我思-從歷史觀點看高齡再就業

創造高齡友善職場不僅是技術層面的考量,更需要組織文化的轉變,社會文化對「退休」及「勞動參與」的觀念也應調整。圖/本報資料照片

百丈懷海禪師年邁時,仍堅持每日親自從事田間勞作,並告誡弟子「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這個故事反映出古代社會老年人堅持工作的常態。二十世紀著名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曾指出,在考古發現中,一根癒合的股骨是人類文明的第一個跡象,因爲這意味着受傷者在骨骼癒合期間得到了他人的照顧與扶持。這兩個故事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兩個重要面向:勞動的價值,以及互助照護的文明意涵。

照護觀念及行爲的出現,改寫人類與自然生命規律的關係,老弱傷殘因此得以延續生命。考古與人類學研究發現,都印證了史前人類已發展出系統性的照護文化。這個突破性的演化特徵使人類成爲能夠確保體弱族羣存活的物種,不僅超越了「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更爲人類文明進步奠定了重要基石,成爲現代社會福利制度的最初起源。

農業社會中,「退休」的概念幾乎不存在。直到工業革命才徹底改變了一切。隨着工業化生產線的興起,體力與效率成爲衡量勞動價值的關鍵指標,年長勞工逐漸被推向職場邊緣。1889年,德國首相俾斯麥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國家退休金制度,爲65歲以上的退休勞工提供政府津貼。當時能活到65歲的人寥寥無幾,這項政策更多是一種象徵性的社會保障。此後各國政府相繼建立社會安全制度,使退休成爲標準化的社會政策。

醫療進步帶來的人類壽命延長,已遠遠超出了早期退休制度的設計預期。現代70歲人的生理狀況可能與50年前的50歲人差異不大,這種變化帶來新的挑戰:一方面必須重新定義何謂「高齡」;另一方面應當思考如何讓擁有良好身心狀態的銀髮族,繼續爲社會貢獻寶貴的經驗與智慧。

人工智慧與科技的發展爲高齡再就業創造了新契機。智能輔助系統能彌補記憶力或反應速度的自然衰退,遠端工作模式可降低通勤的負擔。然而,創造高齡友善職場不僅是技術層面的考量,更需要組織文化的轉變,社會文化對「退休」及「勞動參與」的觀念也應調整。具體而言,職務再設計、彈性工時或專案制、建立世代融合團隊、提供持續學習的機會,都能創造組織的永續發展優勢。

銀髮族重返職場的動機多元。有些是出於經濟需求,包括退休金不足、醫療支出增加或家庭經濟負擔。這種被動的經濟壓力往往帶來社會問題,需要政府政策的積極干預。也有人是爲了實現自我價值,透過持續的職場參與維持社會連結,避免孤立感,保持生活目標與規律。如大學所言:「生財有大道,生之者衆,食之者寡,爲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這不僅是一種經濟原則,更是一種社會理想。

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再到今日的知識經濟時代,人類社會對待高齡勞動的態度歷經巨大轉變。如同瑪格麗特.米德所說的那根股骨,象徵人類文明的互助精神,現代社會更需要創造條件,讓銀髮族能夠繼續貢獻其畢生積累的智慧與經驗,以嶄新的方式參與社會生產,豐富人類文明的發展,實現儒家所說的「財恆足矣」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