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新增三項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數量繼續保持世界首位
本文轉自: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5月22日電 (記者李棟)記者從農業農村部獲悉,甘肅皋蘭什川古梨園系統、浙江德清淡水珍珠複合養殖系統和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統三項遺產系統順利通過專家評審,正式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爲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截至目前,我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增至25項,數量繼續保持世界首位。
專家介紹,這是繼2023年河北寬城傳統板栗栽培系統、安徽銅陵白姜種植系統和浙江仙居古楊梅羣複合種養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爲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後,我國農業文化遺產迎來的再次擴容。
據介紹,甘肅皋蘭什川古梨園系統位於甘肅省蘭州市皋蘭縣什川鎮。當地先民在漫長的梨園生產管理中,創造並世代傳承了“天把式”高空作業和高杆吊枝等獨特農作法,撣花震蟲和煙汁殺蟲等綠色植保措施,複合種養、以水帶肥等生態庭院模式,以及土窖貯藏的傳統保鮮方式。
德清淡水珍珠複合養殖系統位於浙江省德清縣,是以魚、蚌之間基於自然的互利共生原理爲基礎,以發源於本地的附殼珍珠養殖技術爲核心,逐漸演化並形成的涵蓋蚌、魚、浮游動物、底棲動物和水生植物等豐富的水生生物資源的複合養殖系統。
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統位於福建省福鼎市,當地獨特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和悠久歷史孕育了特有的茶樹品種和製茶技藝,以及深厚的文化內涵。系統內包括國家級良種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和當地菜茶羣體種等,保留了傳統的有性繁殖方式。茶園生態種植模式和立體景觀提升了資源利用和病蟲害防治效率。
農耕文明是中華文明的根基,而農業文化遺產則是這一根基的活態見證。根據定義,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是農村與其所處環境長期協同進化和動態適應下所形成的獨特土地利用系統和農業景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既可以滿足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有利於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
“下一步,還要繼續創新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機制,探索農文旅融合發展,使其成爲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讓農業文化遺產真正活起來、火起來。”農業農村部相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