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家學習困難門診開設3年,患兒問題出在哪方面?

2022年,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以下簡稱“首兒所”)開設了我國首家學習困難門診,此後,開設這一專病門診的醫療機構逐漸增加。

多動症、邊緣智力、發育性協調障礙、特定學習障礙等都可造成學習困難,兒童心理問題與家長自身的焦慮,也可能是重要的影響因素。近日,《學習困難門診規範化建設專家共識》發佈,對學習困難的成因、診療流程、專業資源配置等給出專家建議。

超一半患兒被診斷爲多動症

“從保健中心全年接診數來看,學習困難門診診療量不小。門診主要羣體爲6-12歲的小學生,佔到63%,中學生次之。”首都兒童醫學中心所長助理、保健中心執行主任,《學習困難門診規範化建設專家共識》通訊作者王琳介紹。

學習困難並非疾病診斷,而是一類症候羣,且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學習困難指特定學習障礙,根據臨牀表現可以分爲伴閱讀受損、伴書面表達受損、伴數學受損的表型;廣義學習困難是指SLD和其他所有原因所致的學業不良,包括各種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慢性體軀疾病以及情緒障礙、學習動機不足、早期學習機會缺乏等其他因素引起的學習困難。

據首兒所學習困難門診3年病歷統計,有66.3%的患兒爲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ADHD),9.8%的孩子是狹義的學習困難,即有閱讀障礙、數學障礙等,7.1%爲發育遲滯,還有高功能孤獨症、精神心理、家長自身的焦慮問題等。

根據病因,門診提供相應的干預手段,如ADHD可進行藥物干預、行爲干預;邊緣智力需要進行認知相關干預;心理問題需要進行心理治療等,這些需要家校醫共同參與解決。

就診背後,部分家長需調整養育方式

一個門診案例令王琳印象深刻。一個四年級的孩子,數學考試七八十分,被父母認爲成績不好帶來醫院。接診時王琳發現孩子眼神閃躲,不敢表達,出現了社交退縮,原來孩子在校與同學關係也不太好,因“齙牙、不好看”被孤立和邊緣化。在家裡,父母由於工作忙碌很少和孩子進行精神交流,對其數學成績感到不可接受,對其擅長的畫畫感到並不重要。

經過評估,孩子並沒有病理上的數學障礙,只是天生更擅長繪畫而不太擅長數學。王琳告知其父母,首先要解決的是孩子的校內社交問題,其次應當全面地看待孩子,對孩子的特長給予激勵肯定,爲孩子提供心理支撐。父母隨後調整了養育方式,現在孩子已經在我國一所知名美院的附屬中學就讀。

基層條件有限,學習困難問題以篩查轉診爲主

近年來,對青少年學習問題的關注度不斷走高,開設學習困難門診的醫療機構也在增加,如上海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深圳市兒童醫院、福建省兒童醫院等。

近日,《中國兒童保健雜誌》發表了《學習困難門診規範化建設專家共識》,該共識由首兒所保健中心牽頭,聯合中華預防醫學會兒童保健分會、中國婦幼保健協會兒童早期發展專委會,組織國內知名臨牀和教育專家共同制定。

《共識》中提到,學習困難門診接診與兒內科常規接診方式不同,良好的接診策略和思路是後續精準診治的基礎。當前,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和實踐仍處於初級階段,缺乏統一的診斷標準和干預指南,導致臨牀實踐中存在不規範、不科學現象,特別是基層醫療機構在診斷和干預工作中面臨諸多困惑和挑戰。

“我們開設學習困難門診,很多同行來交流溝通,尤其受到基層關注,《共識》希望能回答這些疑問,包括學習困難到底如何檢查、門診要提供哪些配置和服務、如何進行醫學干預等。”王琳告訴記者,在基層資源條件有限的情況下,對於學習困難問題可以以篩查轉診服務爲主。

新京報記者 戴軒

編輯 白爽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