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給女兒做“多巴胺戒斷”一年後,那個陽光上進的她又回來了……
作者:主創團·小番茄
女兒今年12歲,上小學六年級。
一直以來,她都是我的貼心小棉襖,性格也特別陽光開朗。
學習方面也很讓我省心,每天晚上不用我催,自己就麻溜地去寫作業、看書、睡覺。
可誰能料到,自從上了五年級,不知怎的,她使用手機的時間越來越多,就像是被手機勾了魂兒一樣。
每天寫作業前,都要至少看一個小時的手機,不是玩遊戲,就是看那些沒營養的短視頻。
甚至吃飯的時候也要盯着手機,跟魔怔了似的。
一開始我想着孩子學習壓力大,便由她去了。
沒想到上學期第一次期中考試,便給我迎頭一擊:
全班42人,她排第28!
要知道,以前的女兒幾乎從未出過全班前十啊!這成績都快倒數了,小學就沒打好基礎,到了初中該怎麼辦!
那天,我罕見地衝女兒發了脾氣:
“你天天就知道玩手機、玩手機,你看看你成績都爛成啥樣了?能不能長點心?從今天開始,手機沒收,你別再想碰一下!”
從那之後,女兒的確很長一段時間沒碰過手機。
可她明顯變得情緒低落,沉默寡言,做什麼事都沒有精神。
一寫作業就東看看、西瞅瞅,在那磨磨唧唧,明明就幾頁的作業經常能磨蹭到很晚。
一說她就跟我抹眼淚,哭得梨花帶雨,還說我不理解她。
我真是想不明白,這手機怎麼就有這麼大的魔力,把我那個陽光積極上進的女兒,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我不甘心看着女兒一直這麼墮落下去,於是我開始看各種書籍、視頻資料,關注教育專家,尋找解決之策。
經過不斷地學習後,我終於明白了:原來女兒掉入了“多巴胺的陷阱”。
遊戲、短視頻這些東西之所以這麼容易讓孩子上癮,是因爲觸發了孩子大腦內的一種神經化學物質——多巴胺。
多巴胺能夠快速給大腦帶來一種幸福愉悅的感覺一樣,就好像吃糖一樣,吃完一塊,還想吃下一塊。
一旦停止攝入,已經適應了高度多巴胺釋放的大腦,就如同在最高處戛然而止的過山車,心情一落千丈,繼而可能開始出現抑鬱和焦慮症狀。
一位研究短視頻的神經科學家說,爲研究她下載了一個視頻APP ,註冊爲新用戶,並開始觀看裡面的短視頻。
結果一個小時後,她才意猶未盡地停下來,一臉茫然,感嘆時間去哪兒了。
拼趣網(全球十大熱門社交網站之一)的前總裁也坦言:白天,自己打造着讓無數人爲之上癮的社交媒體;
可晚上回到家,自己卻也沉迷其中,根本沒辦法放下手機。
成年人尚且如此沉迷多巴胺,更何況大腦發育不成熟、缺乏自制力的孩子。
一位網友就自曝:
她的小外甥剛上初中時本來成績很好,在班級經常進前五。
結果前幾年在家上網課,迷上了一款遊戲。
那幾個月,孩子就跟上了癮似的,不分白天黑夜的玩。
後來回去上課的時候,他開始精神萎靡、坐不住、無法集中注意力,成績一路下滑。
最後中考又沒有發揮好,被“分流”去了一所中專學校。
長期對多巴胺上癮,會導致部分區域的大腦灰質減少,皮質層變薄,大腦過早老化;
後果就是,孩子的專注力和記憶力越來越差,認知能力嚴重受損,還會影響到語言、讀寫等學習能力。
如果孩子落入“多巴胺陷阱”,很可能越陷越深,從此一蹶不振。
之前看過的《變形記》中,有一個來自大山的男孩高佔喜。
因爲深知讀書的重要性,高佔喜從小就十分用功,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直到交換來到城裡,他第一次接觸到這世界上最好玩的東西——電子遊戲。
倍感新奇的高佔喜很快沉迷於遊戲所帶來的多巴胺當中,每天連門都不想出,之前那個勤快努力的孩子消失了。
萬幸的是,遠在深山的父親,用一通生病的電話喚醒了他,他才終於醒悟:“我的麥子熟了,我該回家了!”
回家之後,他再也沒玩過遊戲,重新投入學業當中。
高考後,他成爲在青海被湖南師範大學錄取的兩名國防生之一。
因爲及時戒掉了多巴胺,高佔喜才把精力重新投入到學習上,取得了好成績。
然而,生活中很多孩子,是很難主動做到“多巴胺戒斷”的,這就需要父母的干預和幫忙。
我在研究了大量資料過後,決定用以下4個步驟對女兒進行“多巴胺戒斷”:
1,定好規矩
一開始,我只想着要一刀切,直接把女兒的手機給沒收了,以爲這樣就能解決問題。
可是,女兒的反應卻異常消極、抑鬱,實在讓人擔心。
所以,我決定和女兒定下一個規矩,循序漸進地來。
比如喬布斯就規定孩子們上學日的晚上和吃飯時間,禁止使用手機。
我在和女兒商量後,制定了一個清晰的規則:
週一到週五,每天可以任意使用半小時,晚上10點前必須交給家長保管。
週六、週日,在完成規定學習任務後,可以使用2小時。
規則制定好之後,就嚴格按照規則來執行,絕不能因爲女兒臨時求我多玩而心軟。
2,帶孩子體驗真實的樂趣
平常孩子喜歡的,類似緊張激烈的遊戲、誇張的短視頻......越是刺激,多巴胺分泌越多,越容易產生快感,出現上癮行爲。
但是興趣愛好、交友、運動、旅遊.....這些現實中的體驗,也同樣可以產生多巴胺,並且是更持久,也更健康的。
女兒之前就喜歡打羽毛球,現在我每天飯前都會帶着女兒下樓打半個小時;
我還鼓勵她週末不要呆在家裡,去找好朋友們玩;
或是陪她去附近的公園散步,去動物園遊玩,去博物館參觀。
寒假期間,我還帶她去了趟青海,女兒真正見識到了自然之美、世界之大,頗爲震撼。
慢慢地,女兒再也不吵着要玩手機了,而是求着我買了好幾本環遊世界的書,說要好好研究一下,以後長大了要去各地旅行。
就這樣,一段時間下來,女兒臉上的笑容多了起來,人也變得精氣神十足,能量格外充沛。
3,循序漸進,獎勵鼓勵
戒斷多巴胺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不要指望孩子一夜之間改變生活習慣。
可以嘗試設定一些小目標,比如,孩子能夠堅持半個月“戒斷”,給他一點小獎勵。
這個獎勵可以是物質上的,比如獎勵孩子一頓大餐,買一條心儀已久的裙子。
也可以是全家一同出去郊遊野餐,或者遠離手機、網絡,到山裡看一看,聽蟬鳴鳥叫,看魚兒戲水。
平常也要多認可孩子的進步。
比如當我發現女兒寫作業效率特別高時,我立刻表揚她:
“親愛的,你最近作業完成得真是又快又好,說明你很有上進心,學習特別認真,媽媽真爲你高興!”
女兒沒回答,只是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但我發現,從那之後,她寫作業也愈發認真了。
4,父母以身作則
家長自己不能一邊要求孩子進行多巴胺戒斷,一邊自己卻沉迷於手機。
之前的我就是如此,那會因爲每天上班都很累,我晚上回到家只想擺爛:
躺在沙發上就是玩手機,時不時檢查女兒有沒有認真寫作業,還經常熬夜看劇。
結果女兒也覺得玩手機是件很正常的事情,有次我在催她學習時,還在嘟囔:“憑啥你能天天玩,我就得天天學習。”
清華大學學霸陳逸賢的父親曾在採訪中表示:
在孩子上高中之前,父子倆使用的一直都是老人機,沒有辦法打遊戲,更沒有辦法刷劇、刷短視頻。
正是在父親以身作則下,陳逸賢學習格外專注、自律。
於是,我也決定放下手機,每天晚上陪女兒運動、讀書、學習,睡前再和女兒聊聊天。
慢慢地,女兒也很少主動提到要玩手機了,每天吃完飯都會主動開始寫作業,再也不用我催了。
如今,一年時光過去了。
女兒的狀態也在一點點變好,每天能量滿滿,當初那個明媚陽光、上進好學的女兒又回來了。
感謝這次 “多巴胺戒斷” 的經歷,讓我的女兒脫胎換骨,也讓我對女兒有了更深層次的瞭解。
聽過這樣一句話:
孩子的成長,對於我們每個成年人來說,都是最大的挑戰——挑戰的不僅是我們的耐心,還有我們的眼界。
深以爲然。
數字信息時代,電子產品註定和孩子的日常緊密相聯。
父母唯有時刻警惕,儘早做多巴胺戒斷,才能幫他們抵擋外界的誘惑,讓他們活成樂觀、陽光、充滿正能量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