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深圳故事丨阪田街道五和社區黨委書記袁建榮:日行萬步問需求 情繫社區解民憂
我2002年來到深圳,到現在23個年頭了。回頭一看,時間不短,但主線清晰:紮根基層,服務社區。
這麼多年,我的工作和生活重心一直在龍崗。2007年通過公開招考,我進入阪田街道從事社區工作後,先後在大發埔、萬科城、五和等社區工作,其中在五和工作時間最長,超過10年。從社區這個微觀視角,我見證了深圳原特區外地區飛速城市化現代化的進程,發自內心地希望在其中出一分力,讓個人成長與城市進步同頻。
永六街不堵了 停車不難了
五和社區面積只有1.44平方公里,居民逾10萬人,其中超九成是非戶籍人口。記得我剛來五和工作時,這裡還是以城中村爲主,隨着城市更新推進,出現越來越多的花園小區。
對社區黨委和工作站來說,要服務好五和10萬居民不容易。社區的事大部分都很瑣碎,卻又關乎家家戶戶的切身利益。我們要做的就是當好這個管事人。
去年最讓我高興的是社區裡的永六街“腸梗阻”終於打通了。
這是一條長200餘米、寬20米的社區道路,一頭連接着永甘路,另一頭連接着五和大道,由於歷史遺留問題,一棟違法建築將路攔腰截斷。長期以來,永六街就沒有暢通過,這裡即是“停車場”又是行車道,交通擁堵、面貌混亂。
我不記得在永六街來來回回走過多少趟,走來走去只有一個目的,就是非要解決這個問題不可。我們通過多種途徑找到業主,並聯合街道部門展開多輪談判,終於落實了違法建築拆遷方案。
2021年,永六街啓動綜合整改時,又發現路下面藏着一條阪田河暗涵,工程需要避讓河道管理範圍,項目又暫停了。
經過我們持續呼籲,2024年9月,永六街市容環境提升問題再次被提上日程,區政協、交通、水務等相關部門現場辦公,提出了開展合理的局部改造的新思路。
在社區黨委的協調下,負責該片區管理工作的百達利物業公司投入了60餘萬元改造資金。2024年10月,改造後的永六街煥然一新,雙向兩車道暢行無阻,還順勢解決了小車停車和電動自行車充電的困難,片區市容也明顯提升。
停車難是深圳城中村中普遍存在的老大難問題,和磡村也不例外。
要建停車場必須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地,二是錢。我們多次找地塊業主協商,最後出具方案,一次性投入300餘萬元,建設一個6層停車場,76個車位每個月可帶來5萬元以上的純收入,5年左右就收回投資。我們也做通物業的工作,讓業主能踏實投入資金資源。
2019年9月方案過審,10月動工,2020年1月停車庫建成,5月投入使用,成爲深圳城中村中第一座立體停車庫,爲周邊街坊切實解決了問題。
現在,五和社區第2個立體車庫也在建設中,建成後可提供84個車位,有望進一步緩解城中村停車難題。
社區公益金 溫暖一家人
我們五和有一支社區公益基金,規模不大,卻幫助了很多困難家庭。
2019年,我們在工作走訪中瞭解到,很多來深務工人員帶着孩子租住在社區,其中有些家庭比較困難。社區關注到這個問題後展開調研,當年6月,通過整合轄區資源,五和社區公益基金正式成立,主要針對非深戶籍人員開展幫扶,通過幫助更多因病致貧的非深戶籍人員,推動來深建設者快速融入社區大家庭。基金成立6年來,通過舉辦現場會、推介會等方式,募資超過200萬元,資助的項目也逐漸擴大到更多方面。
我熱愛自己工作的社區。在工作中,我提煉了“居民和善、鄰里和睦、環境和美、生活和樂、社區和諧”的“宜居新五和”社區文化,受到居民歡迎。社區就是我們共同的家,家和萬事興。
坐在辦公室裡都是問題,走出去都是辦法。只要有空,我就在社區裡到處走,日均一萬步以上,很多居民認識我,願意跟我聊天。通過日常的交流,掌握情況、解決問題、化解矛盾,長期下來,就能收穫羣衆的信任。這麼多年,紮根基層,實實在在爲居民羣衆做一些事,我覺得非常有意義。(深圳特區報記者 任琦 整理)
(深圳特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