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上班包就是避難包」 內政部次長馬士元自曝配置這些物品

內政部次長馬士元9日接受《豈有此理》節目專訪時透露,「我自己平常在上班帶的包,它本身就是一個避難包,」裡面放了止血帶、急救包和行動電源等。圖/《Yahoo齊有此理》提供

AIT日前發佈避難包引發全民討論,內政部次長馬士元9日接受《豈有此理》節目專訪時透露,「我自己平常在上班帶的包,它本身就是一個避難包,」裡面放了止血帶、急救包和行動電源等。馬士元說,面對包括從中國來的威脅、就是所謂的灰色地帶衝突,以及天災頻率變高等威脅,但當災害來臨時,政府能量僅佔1成,9成需要靠民衆和社區自救,要訓練全社會都具備自救的能力。

馬士元指出,內政部從2018年開始推動防災式培訓,近期是從403地震後加快腳步,現已成功訓練超過5萬名防災士,擁有基本救援能力,未來會持續推及到計程車司機、大樓管理員、村裡長等,再朝服務業普及,長期目標是全臺灣有6分之1的人都受過相關專業訓練。

馬士元說,當前面臨所謂的灰色地帶衝突,包括中國來的威脅以及天災風險等,過去臺灣民衆較習慣依賴政府,但其實災害發生時,政府的能量只佔1成,有9成需要考民間社會互助自救,讓災害或危急情況發生時,能保有「全社會韌性」,當中除了防災士的訓練,也包括在全國7,749個村裡建置防災倉庫、368個鄉鎮市區建置防災協作中心,以及全民備妥避難包等。

馬世元強調,避難包是一個非常因人而異的準備,不需要完全照抄清單,他並分享他將日常上班包配置成隨身避難包,除了美軍軍規的止血帶,還有急救包、行動電源、溼紙巾、餐具、哨子,甚至還有痠痛貼布,如果有人需要的時候可以幫助,自己最好不要用到。

馬世元說明避難包分爲「三層準備」的概念,第一層是「平常出門上班在外的一級準備,主要是日常會用到的」,像是止痛藥、溼紙巾、人工淚液等;第二層是「地震、特殊狀況、大樓火災,要抓了就跑」可以撐兩、三天的緊急避難準備;第三層則是「沒有要外出,如颱風在家待好幾天,家中要有糧食跟水」的居家長期儲備。

針對外界對AIT發佈避難包的相關討論,馬世元表示,政府推動全民準備避難包已經超過10年了,AIT這次特別將這個避難包拿出來,其實是因應當前臺灣面臨天災的頻率變高,以及一些區域衝突的一些風險;而AIT此時推廣避難包,也正好搭配7月的城鎮韌性演習,呼籲全民都要備妥自己的緊急避難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