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親母親 劉星佑從甲仙到京都的創作之路

劉星佑長達十五年的創作計劃《我的父親母親》,透過父母服裝互換與場景變更,呈現對於性別、角色與家庭的提問。(攝影/李瑰嫺)

【◎文/李瑰嫺 ◎攝影/劉星佑 ◎圖片提供/劉星佑】

在2024京都國際攝影節的展場中,一組影像作品吸引衆人駐足:父親身穿婚紗,母親着合身西裝,表情莊重,于田埂間、三合院與觀光景點中合影,既衝突又蘊含家庭溫柔情感。這組作品出自臺灣藝術家劉星佑之手,去年他以持續十五年創作計劃《我的父親母親》的延伸作《地址不再有效》榮獲京都國際攝影節KG+SELECT大獎,成爲首位獲此殊榮的臺灣藝術家,並在今年受邀參加京都國際攝影節展出作品《My Parents and I》。

2024年劉星佑以攝影作品《地址不再有效》榮獲京都國際攝影節KG+ SELECT大獎肯定。(上:圖片提供/劉星佑;下:攝影/李瑰嫺)

持續15年的創作計劃

回憶創作的起點,劉星佑說:「2009那年,甲仙遭遇莫拉克颱風,我想要轉學從事藝術,爸爸快要失業,自己還被迫向家裡出櫃坦承同志身份,很多事情都在轉變中。」同時遭逢天災、家庭革命與身分揭露的考驗,劉星佑沒有投降,反而激發了他的靈感。「這讓我想要透過創作,和爸媽重新對話。」他拿出高中攝影課買的相機,試圖透過影像在轉變中尋找創作與對話的機會。

劉星佑受邀參與2025年京都國際攝影節,在京都素形藝廊推出個展《My Parents and I》,成爲該節創辦以來首位正式參展的臺灣藝術家。(圖片提供/劉星佑.攝影/陳漢聲)

劉星佑細數着《我的父親母親》創作計劃下拍攝的家庭寫真。(攝影/李瑰嫺)

「創作是我重新講話的方式。」劉星佑說。因非攝影科班出身,影像創作於他不是技術展示,而是一種情感介入。他說:「攝影能拍進關係,而不只是物件與場景。」即使鏡頭裡沒有人物,畫面中的構圖、道具等細節,都透露着他與家人的連結。

《地址不再有效》以《我的父親母親》系列家族寫真爲出發,結合家族謄本、印鑑等文物,以多元媒介呈現家族歷程。(攝影/李瑰嫺)

劉星佑與新媒體藝術家陳漢聲組成「走路草農/藝團」,以農村爲靈感發表多元創作。(攝影/李瑰嫺)

以鏡頭探索家庭、性別與身份

劉星佑的父母如許多高雄戰後世代,年輕時在都市打拚,退休後回到農村過着恬淡而忙碌的生活。「他們其實到現在也不懂我在拍什麼藝術。」劉星佑笑說,父母一方面盼望他當老師,過着穩定的生活,一方面卻也願意穿上婚紗參與他的創作,以最樸實的方式支持。

《我的父親母親》以家族地景爲創作基礎,劉星佑運用鏡頭與雙親重新對話,開啓一場傳統家庭角色與性別的思辨之旅。(攝影/李瑰嫺)

• 2024年京都國際攝影節KG+SELECT大賞得主劉星佑講述創作歷程

KG+ KYOTOGRAPHIE Satellite Event

【完整內容請見《高雄畫刊》2025年No.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