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擋下了李登輝的兩國論入憲

(圖/本報系資料照)

1999年7月9日,李登輝總統接受《德國之聲》專訪,首次公開拋出「特殊的國與國關係」論述,引發兩岸關係與國際局勢的劇烈震盪。當時,我擔任國大代表,成爲第一線面對這場政治風暴的要角。也正是在那場驚心動魄的歷史關鍵時刻,我選擇了反對「兩國論入憲」,守住了臺灣的和平與穩定。

當年,李登輝總統在拋出「兩國論」後,在高爾夫球場指示我要讓民進黨立委陳婉真等人提出的修憲案通過,也就是將「臺澎金馬」限縮爲國家領土範圍,實質上讓兩國論入憲。他沒有細談細節,只說:「你去找章孝嚴、黃昆輝問清楚。」當下我心知肚明,這項任務的背後,是極爲龐大且複雜的政治意圖。

當晚的餐敘,我至今難忘。李總統高興地與大家舉杯,特別對我說:「蔡志弘,你要當大政治家,就要有氣魄,要幹!」那一刻,我心中不只感受到壓力,更明白他話語背後的深意——要我配合推動那項修憲案。

但作爲曾任國民黨團書記長,我不只揹負黨的責任,更揹負2300萬人民的安危。我冷靜地分析情勢,隨後幾天我與來訪的美國國會議員與歐盟議員會晤,他們無不對「兩國論」感到震驚,甚至憂心忡忡。我很快意識到,如果將此論述推入憲法,勢必引發對岸強烈反應,臺海恐面臨戰爭邊緣。

果不其然,北京隨即強烈反制,共軍迅速提升東南沿海戰備。就在這情勢一觸即發之際,1999年9月21日凌晨,一場大地震重創臺灣。李總統也因此暫停了修憲計劃,轉而集中精力救災。這場天災,在某種程度上,也解除了一場可能的戰爭危機。

多年後,我閱讀到美方的解密文件,證實李登輝的兩國論後,大陸確實計劃奪取烏坵。我還曾與一位當年駐守烏坵的連長交流,他後來也當上了將軍。他說,那時情勢危急,部隊曾經禁止通訊一個月,官兵連遺書都寫好了,可見戰火一觸即發。

這些我親歷的歷史,後來也被國史館收錄於《李登輝僚屬訪談錄》,是我不願讓後代遺忘的真實教訓。這段經歷,不只是我從政的記憶,更是我投身公共事務,選擇堅守原則的見證。

今天,我宣佈參選中國國民黨黨主席,並非一時衝動,而是出於對歷史的承擔與對臺灣人民的責任。我深知,國民黨正處於風雨飄搖的時刻,內部組織鬆散、價值混亂、與基層脫節,亟需一場真正的改革與重建。我相信,一個有歷史經驗、有戰略視野、有堅定信念的領導人,能夠帶領國民黨重回正道,重新與人民對話,重建國民黨做爲「中華民國守護者」的角色。

回顧1999年,我沒有選擇聽命行事,而是選擇堅守信念。如今,2025年,我同樣不願看到國民黨在歷史的十字路口迷失方向。因此,我要帶着這段歷史經驗與使命感,讓國民黨真正站起來,迴應人民的期待。

我願意扛起這個責任,帶領國民黨走出困局,爲臺灣人民開創一條和平發展、繁榮共存的新道路。(作者爲前國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