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ows 95三十週年:改變世界的「開始」選單

1995年8月24日,微軟正式推出當時全新作業系統Windows 95,這款作業系統的誕生,不僅是單純的軟體更新,更是當時的一場全球性科技盛事。當年午夜,無數電腦愛好者涌入零售商門口,只爲第一時間買到Windows 95,而首日銷售額更高達7.2億美元,在短短四天便突破100萬套出貨量,成爲矽谷與全球PC產業的重要里程碑。

開始選單與任務列的誕生

Windows 95的最大突破,在於將當時微軟以DOS爲主、Windows爲輔的使用模式統合,並且引入嶄新的使用者介面,讓使用者從開機之後便進入Windows視窗介面,透過「開始選單」執行各類工作任務,不再仰賴DOS指令集輸入操作。

而Windows 95也開始加入長檔名支援、即插即用等使用體驗,同時更搭載32位元多工作業系統架構,讓一般用戶也能在電腦上同時開啓多個視窗執行多個應用程式。

親民的硬體需求門檻、昂貴的售價

爲了鼓勵使用者從當時的Windows 3.1升級,Windows 95系統需求被壓得相當低:只要Intel 386 DX處理器、4MB容量記憶體與VGA顯示卡即可安裝。當時Windows 95建議售價爲209美元,若以2025年的通貨膨脹情形換算,相當於目前將近400美元價格。

雖然在當時產品價位不算便宜,但配合微軟大手筆的行銷,依然掀起全球購買熱潮。

改變遊戲與網際網路的起點

Windows 95 不只帶動桌面視窗環境的使用革新,也推動了遊戲與網際網路的普及。發售後不久,前20大PC遊戲商中已有過半推出支援Windows 95的遊戲作品,讓玩家體驗到更流暢的遊戲效能。另一方面,隨着微軟MSN、Exchange,以及網景瀏覽器 (Netscape Navigator)等網路服務與瀏覽器登場,Windows 95也成爲許多人踏入網際網路時代的第一個入口。

從Windows 95看今日生態

30年後的今天,回顧Windows 95所帶來的「開始選單」、「多工處理」與「網路入口」概念,依然深刻影響着目前的Windows作業系統操作,甚至改變多數人使用圖像化作業系統的操作行爲。無論是今日的Windows 11桌面,或是智慧手機的應用程式啓動器,幾乎都能看到當年Windows 95設計的影子。不同的是,如今的作業系統早已跨足AI輔助、雲端運算與跨平臺整合,遠超過Windows 95所帶動改變。

三十年後的啓示

Windows 95的成功,代表作業系統不只是軟體產品,更是推動產業生態的關鍵力量。就像當年微軟與Intel合作,形成「Wintel」組合壟斷PC市場,如今的雲端平臺、AI模型與App生態,已經持續重新定義電腦的核心價值。

但在三十年前出現的「開始」選單,卻是當前許多數位生活的基礎。

Windows 95與Windows 11對照表:

《原文刊登於合作媒體mashdigi,聯合新聞網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