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被劇毒眼鏡王蛇咬傷!家屬急抓2.2公尺長「兇手」闖醫院 專家:非必要
涉事眼鏡王蛇。(極目新聞)
夏季是蛇類活動的高峰期,也是蛇咬傷事件頻發的季節。近日,雲南臨滄一名78歲老人不幸被劇毒眼鏡王蛇咬傷,家屬竟帶着一條2.2米長、仍在扭動的蛇衝進醫院,助醫生快速識別蛇種並施救。經過12小時全力搶救,老人成功脫離生命危險。然而,專家提醒,帶蛇就醫並非必要,且存在風險,規範處理和及時就醫纔是關鍵。
8月20日下午5點多,雲南省臨滄市第二人民醫院蛇咬傷救治中心接診了一名被蛇咬傷的78歲老人。隨後,家屬提着一條2.2米長的眼鏡王蛇衝進醫院,指這是咬傷老人的「兇手」。據悉,老人散步時發現被貨車碾壓、瀕死的眼鏡王蛇,好心想撿拾時被咬傷右手虎口。
該院急診科主任兼蛇咬傷救治中心主任王婭介紹,眼鏡王蛇毒性極強,咬傷後死亡率極高。老人從被咬到抵達救治中心已過去近半小時,抵院後迅速出現眼瞼下垂、呼吸困難等嚴重中毒症狀,情況危急。醫護人員立即爲老人實施氣管插管,使用呼吸機輔助呼吸,並分段脫敏注射抗蛇毒血清。
由於眼鏡王蛇咬傷需大量銀環蛇抗蛇毒血清,醫院原有儲備不足,緊急從昆明、大理等地調配血清。8月21日凌晨2點多,血清陸續送達。經過12小時搶救,老人呼吸肌及四肢肌力逐漸恢復,成功脫機拔管,目前生命體徵平穩,已脫離危險。
王婭表示,這是該院蛇咬傷救治中心成立10多年來首次接診眼鏡王蛇咬傷病例。家屬帶蛇就醫幫助醫生快速確認蛇種,匹配正確血清,但這種做法並不被推薦。「老百姓常誤以爲被蛇咬傷後必須打死蛇並帶到醫院,這其實很危險」,王婭說,蛇即使瀕死或斷頭,仍可能在短時間內咬人,增加二次傷害風險。
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急診內科(雲南省蛇傷救治中心)副主任醫師袁穎進一步解釋,蛇毒分爲神經毒、血液毒、細胞毒及混合毒四類,不同毒蛇咬傷需使用對應的抗蛇毒血清。即使患者無法提供蛇的信息,醫生也能通過傷口特徵、牙印形狀、實驗室檢查及流行病學史,快速判斷毒素類型並選擇合適血清。「帶蛇來不是識別蛇種的唯一途徑,也不會影響治療」,袁穎強調。
袁穎提醒,夏季雲南蛇類活躍,蛇咬傷事件頻發,正確處置至關重要。被蛇咬傷後,應立即採取以下措施:迅速離開危險區域,遠離蛇出沒地點,避免二次咬傷;記錄蛇的特徵,如顏色、花紋、頭部形狀等,條件允許可拍照,方便醫生判斷;保持鎮靜,避免劇烈運動,減少毒液擴散;摘除飾物,取下受傷肢體的戒指、手鐲等,以免腫脹加重;儘快就醫,撥打120,前往有蛇傷救治能力的醫院。
袁穎特別指出,切勿用嘴吸吮傷口或綁紮肢體。吸毒可能導致吸吮者中毒,綁紮對延緩毒液擴散無效。即使懷疑咬傷的蛇無毒,也應立即就醫,由專業醫生處理。
延伸閱讀:
竹葉青纏單車上 深圳男童認成假蛇「伸手即被咬」
女子三亞旅遊疑遭毒蛇咬死 搶救記錄曝光!專家稱銀環蛇惹禍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