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遊艇船長與海共行 領航漫遊高雄港
琥珀色的夕陽映照在高雄港二港口塔臺與高字塔旋轉餐廳之間的海面,是鄭船長特別喜愛的景色。(攝影/曾信耀)
【◎文/蔡蜜綺 ◎攝影/曾信耀 ◎圖片提供/高雄港文化遊艇船隊】
貨輪緩緩航行在染上夕陽金紅的海面上,呈現高雄港在繁忙與浪漫之間的獨特節奏。「開文化遊艇,不只是駕駛一艘船,更像是在傳遞港都的故事。」船長鄭鴻翔凝望着海上美景,分享自身經歷。海軍出身的他,一路走來經歷豐富,航海人生如潮汐起伏,最終在這片港灣找到一種「有溫度的航行」。
文化遊艇不只是服務觀光,每次航行也爲高雄港書寫新的記憶。(攝影/曾信耀)
航海三十載的人生曲線
「我是海軍官校畢業,曾在艦艇上服役多年,退伍後自然選擇投身海洋事業。」鄭鴻翔笑着回憶。他的航行經驗包含各式船隻,曾駕駛休閒遊艇帶人出海釣魚、潛水,也曾掌舵國際商港勤務船、交通領港船、海事測量船,甚至小三通貨船。在航海生涯中也遇過各種狀況,從在臺風環流中驚險自救,到親眼見證大船擦撞碼頭的瞬間,其豐富的航海閱歷可謂驚濤駭浪。
鄭鴻翔坐於駕駛艙內,神情從容自信,展現專業船長的風範。 (攝影/曾信耀)
從運輸到旅程 文化船隊誕生
文化遊艇的前身是紅毛港文化園區的接駁船,自2011年園區成立後,高雄市政府文化局規劃了專屬接駁遊艇,方便遊客可以從市區景點直達園區。最初只是單純的交通工具,隨着觀光需求升級,逐漸轉型爲串聯「打狗英國領事館文化園區」、「棧貳庫KW2」與「紅毛港文化園區」的文化船隊。
文化遊艇有三處出發點,其中棧貳庫因航線多又便利,是旅客搭乘的首選。(攝影/曾信耀)
如今三艘遊艇──保庇號、海汕號、烏金號,每日來回於不同航線,由文化局安排的專業人員導覽。鄭鴻翔船長說:「從導覽解說到我們的安全駕駛,大家分工合作,才能讓遊客安心又愉快地欣賞高雄港。」
文化遊艇採360度景觀窗設計,72席舒適座位,帶來極佳海上觀光體驗。(攝影/曾信耀)
文化遊艇採360度景觀窗設計,72席舒適座位,帶來極佳海上觀光體驗。(攝影/曾信耀)
移動的海上舞臺
「行船走馬三分險。」鄭鴻翔強調,即使在港區內行駛也必須謹慎小心。像是兩艘船迎面相對時,必須各自往右閃避,這稱爲「迎艏正遇」;若是交叉相遇,則以右側船隻優先,稱爲「交叉相遇」;至於「追越」,則是追越船要主動避讓被追越船,直到完全安全通過爲止。
除了遵守航行避讓規則,船長在出航前還得仔細檢查各項航安設備,例如 EPIRB(應急指位無線電示標,可自動發出求救訊號與位置)、SART(雷達詢答機,協助搜救定位)、VHF特高頻無線電設備等。「很多人以爲開船就是往前開,其實裡面有非常多細節。」
然而,在專業與規範之外,文化遊艇的航程也有浪漫的一面。鄭船長特別喜歡紅毛港航線上的二港口塔臺與高字塔旋轉餐廳,「如果夕陽剛好落在兩者之間,那一刻真的很漂亮。」不少船迷更會專程搭船,只爲捕捉巨輪進出港口的瞬間,就像鐵道迷追火車一樣。「高雄港就是一個海上舞臺,每天都有不同的戲碼上演。」
琥珀色的夕陽映照在高雄港二港口塔臺與高字塔旋轉餐廳之間的海面,是鄭船長特別喜愛的景色。(攝影/曾信耀)
從港灣出發 承載高雄港的記憶與未來
對鄭鴻翔而言,駕駛文化遊艇不只是工作,更是一份使命。他希望旅客能透過航程重新認識高雄港。「過去港區是封閉的,如今大家可以坐船親水,從海上望見85大樓、高雄港旅運中心、流行音樂中心,那感受完全不同。」他也期待文化遊艇能結合媒體行銷,甚至成爲戲劇取景的舞臺,把高雄港的風采化作故事與記憶傳遞下去。「我希望旅客帶着感動與記憶離開,也期待有一天,他們能再次回來,與這片海重逢。」
從海上回望高雄港,創造獨特的海上游程文化體驗。(攝影/曾信耀)
【完整內容請見《高雄畫刊》2025年No.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