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藝術新地標!隈研吾親自操刀設計 臺中勤美術館以地景式建築融入草悟道綠意 與城市景觀無縫銜接

圖/臺中勤美術館

臺中勤美術館(CMP INSPIRATION)是臺灣新一代的文化藝術地標,由國際知名的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Kengo Kuma)親自操刀設計。這座美術館以地景式建築理念爲核心,融合環境與建築,使空間不僅僅是展覽的場所,更成爲自然與城市共生的藝術殿堂,已於去年底正式開幕。

勤美術館的誕生源自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的願景,致力於推動全民藝術與文化的普及。回顧其歷史,自2012年起,勤美術館以「無疆界街區美術館」的概念打破傳統展覽空間的框架,先後推出「工家美術館」(2019)和「裡山公共藝術計劃」(2020),積極探索藝術與社區生活的緊密連結。

圖/臺中勤美術館

新館的誕生,承載了十多年的文化積累,並透過創新的建築語彙,賦予美術館更深層的藝術精神。這不僅是臺灣罕見的地景式建築,更是「勤美草悟道生活圈」的重要拼圖,進一步強化藝術與社區共存的可能性。

隈研吾透過獨特的曲線設計,使臺中勤美術館建築外觀猶如「掀開大地」般輕盈地融入環境,巧妙地融入臺中草悟道的自然綠意,與城市景觀無縫銜接。它以「唐草」圖騰爲靈感,透過大範圍的曲線屋頂與波動起伏的外觀,讓建築與周圍環境形成和諧共生的關係。

圖/臺中勤美術館

圖/臺中勤美術館

向來主張「負建築」的隈研吾,透過細膩的斜切線條和大面積的落地窗,減少建築的厚重感,使整體更具穿透性,並且隨着光影變化展現不同的空間氛圍。從建築外觀到內部展廳,勤美術館的設計皆鼓勵觀衆與空間產生互動。旋轉樓梯、空橋畫廊、層層疊加的木質結構,不僅讓視覺感受更加立體,也讓人能夠以不同的角度欣賞展覽。

勤美術館的視覺設計同樣充滿創意,其品牌識別、公共傢俱與制服設計皆融入了「互動」與「想像力」的元素。美術館的LOGO由「兩個八月」設計團隊操刀,其特色是字體中段的大範圍留白,象徵美術館的開放性與創造力,鼓勵觀衆在其中自由想像與探索。

勤美術館識別設計圖。 圖/臺中勤美術館

勤美術館制服衣着照。 圖/臺中勤美術館

勤美術館制服衣着照。 圖/臺中勤美術館

由「生活起物 googoods design」團隊設計的公共傢俱,翻玩了經典藝術作品,例如入口處的「雕塑基座」,靈感來自《擲鐵餅者》、《沉思者》等經典雕塑,讓觀衆能夠親身參與,擺出不同姿勢完成作品。以《吶喊》爲概念的垃圾桶,充滿趣味性,讓藝術成爲日常的一部分。服裝設計由「甫月fuyue」團隊打造,以勤美術館的建築線條爲靈感,運用線性縫製技法,讓員工的制服能夠與空間融爲一體。

名作雕塑互動傢俱。 圖/臺中勤美術館

名作雕塑互動傢俱。 圖/臺中勤美術館

創意垃圾桶設計。 圖/臺中勤美術館

傘架設計。 圖/臺中勤美術館

隈研吾曾說:「好的建築,應該是與環境對話,並讓人感到自在的。」勤美術館正是這樣的建築,它模糊了藝術與日常生活的界線,讓參觀者不僅是觀賞者,更能夠成爲藝術的一部分。未來勤美術館將持續舉辦跨國藝術展覽、文化教育活動與創意策展,並與社區、學術機構以及國際藝術家合作,推動更多具有影響力的文化計劃,讓藝術真正走入人們的生活。

※本文由《TASTE 品味志》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