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發展惠及民生

來源:光明日報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建設精神文明就是要用豐富的文化產品滿足人民羣衆日益提升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養,讓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凝聚民族復興和現代化建設的強大動力。

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而人本質上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培養具有現代化文明素養的人是現代化的重要任務。這就要求我們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理念,堅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興業,發揮文化潤物細無聲的作用。應該講,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人民羣衆對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產品需求更爲迫切,演唱會和戲劇下鄉的火爆、村晚村播的出圈、“我陪孩子讀經典”活動的受歡迎等都說明了這一點。只要把人民羣衆的急難愁盼放在心上,提供豐富的滿足消費需求的文化精品,就能夠推動文化繁榮,不斷向文化強國的目標邁進。

提供豐富的文化精品,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本身就是民生行動。要把政府有爲和市場有效結合起來,像重視經濟一樣重視文化,落實中央決策、制定科學規劃、抓好重大項目,同時要注重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調動更多的學校、企業、社會組織等機構的積極性,調動更多的文化人的積極性,不斷豐富文化市場的供給。要特別重視內容生產,用鮮活的高質量的文化產品佔領市場、佔領網絡空間。要充分採用現代科技手段,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把文化和科技結合起來,提升文化產品的滲透力、感染力和傳播力,唱響主旋律,提升正能量,提振精氣神。要運用現代科技,培育新業態,創造新途徑,運用新形式,把目標追求和路徑探索、內容創造和形式創新結合起來。

文化精品的生產、公共文化服務的提供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從根本上講,只有具有良好社會效益的文化產品,才能吸引更多的消費者,才能夠有更加持久的生命力。人民羣衆的口碑就是最好的品牌。社會效益和市場需求並不矛盾,良好的社會效益最終會轉化成持久的市場需求,收穫持久的經濟效益。

文化服務民生在各地都有比較好的探索,要堅持不懈、久久爲功,才能更好地發揮化人、惠民、興業的功能。這是人的發展規律和文化發展的規律決定的,幻想畢其功於一役必然失敗。要堅決避免形式主義,堅決摒棄形象工程,真正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一任接着一任幹,形成穩定的工作機制,在現代化建設中先行一步,推動經濟社會的深刻變革。

(作者:傅曉,系浙江省寧波市社科院[市社科聯]黨組書記、院長[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