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不掛名「指導單位」 「臺灣文化日」34場活動北中南展開
▲文化部宣告「2025臺灣文化日」啓動。(圖/文化部)
記者林育綾/臺北報導
文化部今(17)日於臺北新芳春茶行宣佈「2025臺灣文化日」系列活動正式啓動,今年以「文化鬥陣來-行出臺灣家己的路」爲主題,呼應百年前「臺灣文化協會」推動啓蒙運動的精神,即日起至11月2日,全臺北、中、南部將展開共34場活動,橫跨書店、劇場、酒吧、美術館等不同場域。
文化部長李遠在致詞時表示,臺灣從殖民到移民社會,歷史常被抹去,而在反抗殖民者時,臺灣新文化運動、臺灣文化協會在這樣的氣氛中誕生,一個是反抗殖民,一個是傳承文化。他也回憶過去有「禁歌」的年代,尤其臺語歌曾被視爲「低俗」,他也爲此反抗,甚至自願當審查委員,讓臺語歌有機會通過。
李遠也說,自己上任文化部長後則發現,文化部贊助活動或作品時,經常掛名「指導單位」,讓他很困惑,他認爲這是殖民時代的痕跡,纔會有禁歌、剪電視、剪電影,像是政府認爲「我指導你」、「我比你高級、我教你」。
不過他提出質疑後也發現,公文規定難以因爲他一句話輕易改,後來他發現有一天改爲「贊助單位」,象徵政府不再扮演高高在上的角色,而是與民間並肩合作,因爲文化的力量來自民間,政府不能指導,只能給資源。
▲2025「臺灣文化日」啓動,再現百年前文協精神。(圖/文化部)
2025年「臺灣文化日」以「文化鬥陣來-行出臺灣家己的路」爲主題,強調文化是民主社會的底蘊,也是公民行動的日常實踐。主題活動「藝日文化人」今於大稻埕揭幕,白天舉行作家朱宥勳與張文薰的文學講座,探討文協精神在當代的延續與性別視野的開展;晚間則由阮劇團與音樂人裝咖人、鄭宜農接力演出,將文學、戲劇與音樂融合成一場深具臺灣風格的文化盛宴。
系列活動自即日起至11月2日,橫跨北、中、南三地舉行,共34場包括講座、讀劇、書展、音樂會與Podcast Live特別場,深入書店、美術館與社區場域,串連臺灣各地的文化能量。民衆可在臺中中央書局聽講讀書、於嘉義勇氣書房與在地故事對話、在新竹東門REC&LiVE感受聲音時代的迴響、或於臺南宮後食酒號舉杯談文化,讓文化成爲生活的一部分。相關訊息請可至臺灣文化日網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