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蛤王經驗談 科學監測拚出路
雲林縣文蛤王李宗燦(中)建議,唯有透過數據化、智慧化,才能在多變的環境中提高育成率。(本報資料照片)
農業部臺西試驗場推「文蛤分段養殖」,透過科學養殖提高育成率,讓漁民看到曙光。「文蛤王」雲林縣臺西鄉文蛤養殖業者李宗燦認爲,傳統養殖方式已無法因應極端氣候,科學養殖纔是未來趨勢。唯有透過數據化、智慧化,才能在多變的環境中提高育成率。
李宗燦多次拿下雲林區漁會文蛤比賽第1名,被譽爲「文蛤王」,一開始採用生態混養池,主要養殖物爲文蛤、沙蝦、草蝦,再以蝨目魚、黃錫鯛、金錢魚等作爲工作魚,形成1個養殖生態,可大幅減少水質病源菌問題,文蛤在自然環境生長,品質與產量都不錯,能賣到比別人更好的價格。
但李宗燦發現,即使是生態池,面對急降雨、異常高低溫、氣壓改變、水質不穩定等諸多因素也會出現失收情況,因此決定嘗試科學養殖,與高雄科技大學輔導團隊合作,透過各種科學數據,精確掌握文蛤的生長條件,配合益生菌的使用,育成率至少有8成。
雲林縣政府爲因應極端氣候導致文蛤減產、暴斃,請來屏東科技大學獸醫學系南區魚病中心團隊專案輔導,經過3年多實地操作,今年2月展現成果,受輔導的口湖鄉10餘名漁民平均育成提升39.5%。
屏科大獸醫學系副教授蔡明安提到,團隊透過科學養殖,長期監測文蛤養殖池藻相,輔導益生菌、光合菌使用,並配合各項水質監測數值,以及通訊軟體線上諮詢等方式,有效解決漁民養殖期間的各種問題。
蔡明安說,目前文蛤養殖問題包括水質不良、氣候異常、底土惡化、細菌感染、似殼菜蛤與孔雀蛤入侵、大型藻類增生與藻相問題,經團隊以科學方式進行輔導,已逐漸改善。未來將成立文蛤養殖青農班,持續推廣教育訓練,擴展口湖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