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哥華臺灣節開幕 多元體驗彰顯認同感

一年一度的溫哥華臺灣節「TAIWANfest」 今天在溫哥華登場,音樂、藝文、市集等一系列活動,凸顯臺灣多元精緻的文化和不畏逆境的精神。加拿大政要讚揚臺灣節巧妙地連結了加拿大的多元文化,不同世代的加拿大臺灣人則高聲呼喊:「Let Taiwan Be Taiwan」(讓臺灣就是臺灣)。

已逾30年曆史的「TAIWANfest」,過去稱爲「臺灣文化節」,今年首度改名爲「臺灣節」,不僅容易與英文名稱相呼應,也是跳脫文化的侷限性,從臺灣數百年的歷史人文出發,彰顯臺灣價值。

開幕活動上,聯邦衆議員關慧貞(Jenny Kwan)和區澤光(Chak Au)都讚揚臺灣在世界中扮演的獨特角色。

關慧貞說:「臺灣是亞洲國家中最領先重視原住民和性別平權的國家,也站在對抗極權的第一線。臺灣節讓我和許多人都進一步認識臺灣,願意支持臺灣,因爲我們彼此有共同價值觀。」

區澤光說:「我喜歡臺灣節引領我們從不同的角度看待歷史,例如臺灣不僅與大中華有淵源,還與荷蘭、日本、甚至是葡萄牙都有淵源。」

自2016年起,臺灣節每年選定一個國家展開對話,透過臺灣、加拿大與對話國的三方視角,進一步認識彼此的歷史淵源與異同之處。一開始對話國家以亞洲爲主,近幾年則轉向歐洲,繼荷蘭、西班牙後,今年以葡萄牙作爲靈感。

活動主辦人吳權益說,葡萄牙和臺灣曾經「短暫相遇」。16世紀的葡萄牙人航海行經臺灣海域時,對於臺灣島的美麗印象深刻,因而稱之爲「福爾摩沙」(Ilha Formosa,美麗之島);明朝鄭成功當年打敗荷蘭人用的大砲,是由澳門葡萄牙人所提供的;這些歷史有很多人不知道。

他說,臺灣和葡萄牙都曾遭遇獨裁政權統治,但最終走向了民主開放。「今年的開場活動,我們特地用『拉力臺灣』的音樂來訴說民主、衝破被禁錮的自由。『農村武裝青年』、『粹垢』和『一好・屴夯』這3組音樂人,唱着曾經在戒嚴時期被禁止的臺語、客語和原住民語,一如我們活動標語上說『Let TaiwanBe Taiwan』,希望臺灣人好好當自己,並爭取世人認同、讓臺灣好好當臺灣。」

在溫哥華市中心的攤位展場上,「可以不中華臺北嗎?」(Not Chinese Taipei)的展覽引發了很多關注,一幅幅圖片文字,說明了臺灣棒球發展史,臺灣「囡仔」爭的不僅是揮棒成功、驕傲賽果,也是在認同與尊嚴之間奮力出擊。

駐溫哥華辦事處處長劉立欣說:「名字代表着身分,所以非常重要。我們在奧會模式一向是『ChineseTaipei』,這是我們不得不接受的一個妥協方案,但我們希望在國際上被稱做臺灣。」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教授山人幸琪和丈夫Jens von Bergmann細細瀏覽臺灣節的展覽和活動。Jens von Bergmann說:「以前就覺得臺灣是很美好的國家,如今進一步認識臺灣歷史,真的很開心。」山人幸琪說:「臺灣歷史中有中國的元素,但臺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身爲臺灣人,思考身分認同是一門重要的課題。」

今年活動還有着濃厚的客家風情,例如來自臺中「太平藍」團隊,把傳統藍染工藝與多元文化故事帶到溫哥華,民衆透過展品和手作藍染,感受藍色織就的美麗與溫度。名爲「『漬』在一起吃」的工作坊,則邀請人們找回遺失的客家記憶,讓傳統飲食文化再現現代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