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衆科技在港揭牌 首批5家簽約機構有哪些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黃子瀟 深圳報道
歷時半年,微衆科技完成獲批到揭牌。
近日,微衆科技有限公司在香港舉行揭牌暨合作簽約儀式。微衆科技是微衆銀行的全資控股子公司,註冊資本爲1.5億美元。此前2024年6月,微衆銀行獲批在香港設立科技子公司。微衆銀行在一份聲明中提及了多個關鍵詞,包括國際化總部、專注科技輸出、 “一帶一路”等。
微衆銀行行長、微衆科技董事長李南青表示,微衆科技將把香港總部建成服務全球的銷售中心、交付中心和創新中心。
活動上,微衆科技與來自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中國香港等地的5家企業進行了簽約。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到,微衆與首批夥伴的合作領域包括銀行核心系統、聯合申請虛擬銀行牌照、
據悉,目前微衆科技已與香港、印尼、泰國、馬來西亞等地超過20家機構展開合作洽談,達成數千萬美元合作意向。
首批五家簽約機構合作領域有哪些?
從首批5家合作機構的地區分佈可以看出,微衆科技瞄準的是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尤其是對東南亞地區進行科技輸出。
活動上,微衆科技與印度尼西亞Mega集團、泰國SCBX、馬來西亞豐隆銀行、富融銀行等地5家合作伙伴就數字金融、數字基建解決方案等方面展開深入合作進行了簽約。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知情人士獲悉,5家中未具名的公司爲一家香港本地的知名保險機構。
聲明中,微衆科技表示“專注科技輸出”,承接微衆銀行的技術底蘊和實踐成果,藉助香港這一關鍵“橋頭堡”,積極推動國內前沿金融科技能力以高度適配國際市場的方式落地海外,快速提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金融數字化能力。
雖然微衆並未披露太多合作細節,但記者注意到,多家合作伙伴也公開發表了聲明。
同日,香港八家數字銀行之一的富融銀行(Fusion Bank)宣佈,與微衆銀行旗下微衆科技達成商業合作協議。協議授權富融銀行使用微衆科技自主研發的專利數字銀行底層技術體系。據悉,微衆通過自主研發的“Openhive” 底座技術體系,助力富融銀行對零售存款、零售貸款、對公存款、對公貸款等5個銀行核心業務領域超過150個子系統完成整合及改造,解決系統對海外產品依賴度較高、IT運營成本居高不下等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富融銀行與微衆銀行的大股東均爲騰訊公司,此前雙方已有多次合作經歷。記者注意到,2024年5月,微衆和富融共同參與了“深港跨境數據驗證平臺”上線試行,同年10月,富融銀行通過深港跨境數據驗證平臺的應用成功向香港企業發放首筆無抵押貸款,即後來的“微衆富融出海貸”。據悉,該產品以富融銀行的商業貸款爲基礎,是一項專爲微衆銀行現有小微企業戶的香港分支機構或關聯企業訂製的無抵押貸款方案,由富融銀行在香港發放。
馬來西亞方面,豐隆銀行公告顯示,該行與微衆科技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合作推進金融科技發展和人工智能應用。豐隆銀行表示合作旨在提升運營效率,並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爲客戶和社區提供更加個性化和有影響力的金融解決方案。據悉,豐隆銀行是馬來西亞五大銀行之一,在該國擁有超過300家分行,在馬來西亞股票交易所掛牌上市。
泰國方面,記者從泰國匯商銀行(SCBX)發佈聲明稱,2024年3月,SCBX 和微衆銀行同意合作探索在泰國部署創新技術,支持該集團申請虛擬銀行牌照。SCBX希望通過創新技術解決泰國的普惠金融問題。泰國央行2024年9月公告顯示,共收到5家機構競標虛擬銀行牌照,其中一家爲泰國匯商銀行牽頭,聯合微衆銀行和韓國kakaoBank銀行。
在印度尼西亞市場,微衆幫助印尼數字銀行Allo Bank構建了數字銀行核心系統,使得該數字銀行普惠金融業務在一年內實現了約500萬用戶的增長。
據悉,目前微衆科技已與香港、印尼、泰國、馬來西亞等超過20家機構展開合作洽談,達成數千萬美元合作意向。
設立科技子公司有何機遇與挑戰
微衆科技是深港兩地創科合作的又一案例。
微衆銀行行長、微衆科技董事長李南青表示,微衆科技將依託香港充滿活力的營商環境,把香港總部建成服務全球的銷售中心、交付中心和創新中心。
不過,當科技子公司的“內包”業務迴歸總行成爲趨勢,爲何微衆銀行仍出手設立科技子公司,且爲境外子公司?
一位知情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從監管思路而言,科技業務與銀行主營業務間需要有一定的隔離手段,尤其是涉及科技出海時,其中設立相對獨立的科技子公司就是一種方式。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首席專家曾剛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國有大行科技子以服務內部需求爲主,對外輸出有限。一方面,科技部門的子公司化需要解決激勵機制問題;另一方面,當科技子公司的利潤過度來自於母行成本、響應速度或不及總行科技部門、對外拓展空間不大時,就促成了其迴歸。
曾剛認爲在境外設立科技子公司是一項很好的嘗試,其目的爲對外科技輸出,且是對國際層面的賦能,因此與同業不會產生太大的重疊和競爭。相較東南亞地區,中國的數字金融優勢是比較明顯的。
他認爲,中國數字金融的水平較高,但面向國外需要一個培育的過程,要逐步探索這一模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