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哲家、宣明智都是座上賓!這道料理...如何成爲竹科大老最愛?
(圖/今週刊提供)
科技業大老們有錢有閒之後,吃、喝已不再是單純的填飽肚子,而是品味與理念的展現;愈來愈多科技業大老闆「斜槓」當餐廳老闆、當酒商賣酒,甚至醉心於釀酒。
《今週刊》帶讀者看門道:全臺第一家江戶前天婦羅餐廳是怎麼挑選食材、美式餐酒館如何營造氛圍、葡萄酒的搭餐樂趣,以及用科技精神來提升啤酒品質。
薄薄面衣裹着日本進口沙鮻,一口咬下,外皮輕盈酥脆,鮮甜魚肉在嘴中化開,搭配蘿蔔泥與自制醬汁,滋味恰到好處。這家隱身新竹巷弄中的滝天婦羅,是不少科技公司老闆的聚會所,包括臺積電董事長魏哲家、董事曾繁城、聯電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都曾是座上賓。因爲店主,正是微矽電子董事長張秉堂。
「我從小就喜歡料理,小學就進廚房。」張秉堂說,父母愛烹飪,擅長家常菜,自己則偏愛麪食,水餃、蔥油餅都做過;成爲父親後,他經常親自下廚,連在家吃飯也講究食材與烹調方式。對美食的喜愛,成了張秉堂投入餐飲業的契機。
開餐廳前,張秉堂常去臺北晶華酒店用餐,因緣際會認識一名餐廳老闆,鼓勵他打造屬於自己的「廚房」,如此一來,對食材、口味及環境都有堅持的他,就能掌握菜單和品質,「我想一想覺得滿有道理,就開始籌劃。」張秉堂說。
派師傅赴日學藝 一餐只接待一組客人
2004年,張秉堂成立面食館「阿堂創意廚房」,以健康爲主軸,推出以玄米油取代豬油的蔥油餅、餃子,吸引衆多饕客,其中不乏半導體業大老。
不過,當時張秉堂肩負公司與家庭重任,難以撥出時間經營中餐廳,於是在租約到期後,他決定先歇業並轉型,一方面將營運模式改爲預約制招待所,一方面找尋比中餐再簡單一些的料理。
嚐遍各式料理的張秉堂發現,日本江戶時代流傳至今的天婦羅很有意思,這是一種面衣包覆食材後加以油炸的料理手法,卻蘊含蒸與烤兩種料理程序,且當時臺灣還沒有正宗天婦羅餐廳,這讓張秉堂決定以天婦羅料理重出江湖。
他派出阿堂本就有中餐底子的師傅前往日本學藝;在讀書之餘,走遍所有天婦羅名店,與店家師傅聊天、觀察他們如何料理。最後,張秉堂改建原本的員工宿舍、投資設備,重新裝潢成日式風格招待所。2016年,臺灣第一家江戶前天婦羅料理滝天婦羅開幕,張秉堂堅持每個用餐時段,只接待一組客人。
江戶前:江戶前指的是東京灣水域,這裡漁業發達,出產的魚貝類十分新鮮,因此江戶前的魚貨經常是天婦羅的重要食材來源。
一般人認爲炸物不健康,但其實這取決於油的品質;滝天婦羅的炸油,是混合溫度穩定性高的沙拉油與香味取勝的白芝麻油。張秉堂強調,一餐會整鍋倒掉、換新油兩次;針對客人最怕的油煙味,他則加裝特製靜電油煙機,「人家一臺工業級抽油煙機2、3萬元,我們這一臺可要40萬元!」他說,即使師傅在面前炸,也聞不到油煙味。
天婦羅料理看似簡單,其實充滿學問。比如鍋子得選導熱快的厚銅鍋,面衣採水分低的日本低筋麪粉,還要先冰過除溼。食材含水量愈低愈好;油溫與起鍋時間,則依照不同食材而各有不同,完全仰賴師傅經驗。
文章來源:閱讀全文
(圖/今週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