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遺憾是收視率!《我們的電影》5看點淚推:記得好好吃飯生活吧

文/潘慧中

「現在誰還喜歡通俗劇啊?每次都哭得很慘就是通俗劇的功用,讓人哭得撕心裂肺,像親身經歷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也許那是錯覺,讓人不知不覺陷進去。」

《我們的電影》的主角設定就是這麼通俗,講述一位陷入事業低潮、不相信愛情的電影導演李濟河,遇上樂觀堅強的絕症患者李多恩的故事。一個是心理性將死,一個是生理性將死。通俗到以往的我絕對不想看,通俗到一度被狠酸收視率,韓媒甚至以「南宮珉無線電視臺最後一名的恥辱」爲標題發稿,讓身爲男主角的他親自轉發,希望大家能看到第5集,「如果屆時還是沒有熱烈反應,請用更嚴厲的話語鞭策我。」

▲《我們的電影》看點推薦。(圖/ETtoday製圖)

之所以決定開始看,純粹是一直很喜歡南宮珉的演技和口條,結果看了以後才發現通俗的是我,而且不用等到第5集,在這之前就很好看了。只不過,故事的步調很淡,討論的主題有點重:告別、交會、爾後是繼續的告別。

「我會一直分離又再聚在一起,分離又再聚在一起。」

李多恩以「海浪」爲意象,爲整個劇情的核心概念打比方。身爲絕症患者,告別相依爲命的父親,告別自小就認識的閨蜜,告別心上人,告別照顧自己的所有工作夥伴。同時,所有人互相進行了一連串的交會。我覺得編劇談的,並不是僅限於主角之間,而是關於自己以外、每段人際關係的必經之路。

開始有了意識以後,生命就是一連串關係的交會與告別。我們從親密的依附中出發,走向學校、職場、社交圈,每一個成長階段,都在逐步脫離過去的熟悉關係。但正因爲這些無法避免的分離,才能重新交會出新的連結,讓生活繼續向前。雖然感傷,卻也是充滿意義的必然。

▲《我們的電影》看點推薦。(圖/ETtoday製圖)

當然,如果只是膚淺地藉由絕症的設定,讓這個故事變得催淚,這種表面功夫是不會讓我想打這篇稿子的。《我們的電影》與通俗的絕症作品不同的,是反覆在強調「留下」而非「逝去」。李多恩向來在意的,是自己走後在這世上留下的存在過的證明,即將被喪慟掏空的至親,與那些將長久停留在摯愛內心深處的痛楚與回憶。當生命走向終點,這些飽含重量的痕跡,是否還能以某種形式被溫柔地保存、真實地記錄,這纔是本劇身爲絕症作品,讓我格外動容的部分。

▲《我們的電影》看點推薦。(圖/ETtoday製圖)

另外,看着李多恩生命凋零之際,李濟河重新找回自我價值、真正相信愛情的部分,也是《我們的電影》的精華。身爲導演的他,不斷質疑自己是否真有才華,或只是靠爸爸的光環。但認識多恩後,他發現那些聲音根本毫無意義,卻因此困頓5年,浪費了寶貴時間。

而之所以覺得這個橋段也很好看,是因爲整個過程很像在玩抓鬼遊戲,那些質疑的聲音都是藏在生活裡的鬼,面對鬼,大多數人都是選擇逃跑或無視,但當坦然面對的同時,也意味着我們抓到了所有的鬼,完整了破碎的自己。

這個體悟在這部電視劇裡,可以是李濟河的導演人生,也可以延伸到任何年齡層面對自我質疑時的態度。在目前這樣的社羣時代,大家很容易在乎別人怎麼看自己,卻常忘記關注自己該怎麼活。事實上,只要不傷天害理,不爲自身利益而踐踏別人,心裡清楚自己的步伐與方向,不愧對於心的態度自然能定義出自己的存在價值。

▲▼《我們的電影》看點推薦。(圖/ETtoday製圖)

李濟河與李多恩分別完整了自己,也救贖了彼此。但製造出別離後,如何收尾是很困難的功課,而我覺得編劇處理的方式很有意思,可以感覺到創作者像劇中身兼編劇的李濟河,從一開始不想加入愛情的元素,投射真實感情後,希望女主角不要死,到了拍攝前夕又將結局昇華至另一個層次,讓觀衆感受到痛楚,卻同時看見了最深處的光芒。

「每個人都會死,不只是我,你就當作暫時分開一陣子吧,畢竟我們以後註定會再見面,可是我們分開的這段時間,就像你之前經歷過的那樣會很痛苦,痛苦一天比一天強烈,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消失,我們很清楚那是什麼感覺,記得要好好吃飯,繼續這樣好好生活吧。還有,如果有一天你很想念我,那就盡情地想我吧,不斷地回想,聽說這樣能讓我感受到一切,所以,要爲我哀傷到讓我都感受得到,我也會過得很好,每當我感受到你的情緒,我就會想起你,到時候你也能感受到我。」

這是李多恩送給李濟河的禮物,記錄在這裡,因爲你我總有一天也需要靠這個的禮物撐下去。雖然面對無止盡的告別,始終是痛苦的,但正因爲有這麼多的苦楚,我們才能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就算人的形體不在了,愛也永遠不會消逝。希望未來深陷離別痛苦的你我,看到這裡,能產生那麼一點點活下去的力量就好了。

筆者爲《ETtoday星光雲》編輯,以上言論爲個人立場,與公司無關。ET論壇歡迎雲友更多參與,也歡迎網友發表高見,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