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監測 桃園水路違規開發 年減10件
桃園市養護工程處利用路段黃光、路口白光的雙色溫配置,讓駕駛人注意路口變化。(本報資料照片)
桃園市水務局透過衛星影像技術,每月定期監測水資源重點區域,並建立衛星影像變異分析機制,快速找到違規開發的水路。如2021年就發現觀音一處6.5公頃埤塘被填滿。積極查緝後,違規案件也從2023年36件下降至2024年的26件。
水務局表示,每年編列100萬元經費,而過去採用SPOT6衛星影像分析,可達到1.5米解析度,今年起透過Pleiades衛星影像分析,可達到0.5米的高空間解析度,提供更精細的地物辨識能力,能夠清楚識別小範圍土地變遷、非法施工及環境異常變化,大幅提升監測精準度,市府也得以強化即時監控,提升違規偵測能力。
例如2021年觀音大湖段一處埤塘,6.5公頃全被填滿,水務局前往會勘後確認違規,裁處90萬元罰鍰。另透過持續監測與嚴格執法,違規案件數量逐年減少,從2023年的36件降至2024年的26件。去年違規面積達10.5公頃,均通知限期改善,否則會陸續開罰。
水務局說,最常見的違規是,僅有申請局部施工,但實際上卻超過核可面積,透過衛星技術,可以快速且讓違規者無從規避,如去年大園區一處水利用地,市府透過衛星影像監測,及早發現該處水路加蓋施工範圍已超出覈定範圍,積極督促違規人限期清除,防止環境進一步遭受破壞。
水務局強調,將持續推動科技監測與強化執法,也會加強跨單位聯合稽查,杜絕不法開發,請民衆共同守護水環境,以確保桃園水域安全與生態的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