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淘寶京東的“賽博送禮”,沒能復現“紅包大戰”名場面
出品 | 本站科技《態度》欄目
作者 | 李姝
編輯 | 丁廣勝
“今年春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賽博禮。”
2025年春節前夕,一場由微信“小藍包”引發的送禮革命席捲社交圈。書籍、黃金、奶茶甚至助聽器,通通被裝進聊天窗口的“藍包”裡,家族羣中拼手氣搶禮物的熱鬧場面取代了往昔大包小包的奔波。
然而,這場看似熱鬧的電商功能迭代,實則是巨頭們對中國人情社會的精準狙擊——誰能用數字工具重構送禮的“儀式感”與“實用性”,誰就能在社交電商的萬億市場中拔得頭籌。
從微信紅包的“珍珠港偷襲”到如今的“藍包”混戰,互聯網平臺試圖用技術解構傳統送禮中的複雜規則:既要避免“禮到人不到”的尷尬,又要平衡“面子”與“實用”,甚至化解家族羣中的攀比焦慮。
在這場無聲的戰爭中,微信、淘寶、京東各顯神通,但誰真正讀懂了中國人情社會的潛臺詞?
從“搶紅包”到“拆藍包”
這一戰,由微信最先發起。
2024年12月18日,微信小店官方發佈公告,正式開啓“送禮物”功能的灰度測試。1月17日,微信正式上線送禮物功能。
用戶在聊天界面點擊輸入框右側的"+"號,即可看到“送禮物”選項。點擊該選項後,用戶便可在微信小店內選擇支持該功能的商品,付款購買後即以“微信藍包”的形式送出。
值得注意的是,贈送方無需索要收禮人的地址,由收禮人在”拆開“藍包時填寫且對贈送方完全保密,既保留了拆紅包的驚喜,又解決了“地址隱私”和“禮物不合心意”的難題。
收禮者24小時內未領取則自動退款,且支持更換同價位商品。
微信這一次”藍包“的大膽嘗試,無非是爲了盤活微信小店,其底氣仍然來自其龐大的社交基因。根據騰訊公佈的2024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微信及WeChat的合併月活躍賬戶數已增至13.82億。
時間回到2014年春節,微信紅包功能橫空出世,猶如一顆重磅炸彈,瞬間點燃全民熱情。其發展速度之迅猛,影響力之廣泛,一夜之間便超越了支付寶多年的積累,馬雲更是將此形象地形容爲 “珍珠港偷襲” 事件。
到了2015年,微信和支付寶正式交鋒。除夕當天,微信紅包收發總量達10.1億次,是2014年除夕的200倍。而支付寶紅包收發總量僅爲2.4億個。
如今,騰訊似乎想要再次上演微信紅包的傳奇。春節期間微信“小藍包”訂單中,書籍、零食、小家電等品類環比增長超100倍,社交推薦(如“朋友送過”)成爲用戶選禮的主要依據。像東方甄選的羊肉禮盒、智利車釐子等熱門商品,在 “小藍包” 的助力下銷量大增。據東方甄選透露,僅1月20日,東方甄選微信店鋪銷售額超100萬元,其中80%的銷售額由送禮功能帶來。
送禮攻防戰開啓
十一年前的紅包大戰,打的阿里措手不及。如今的送禮大戰,阿里反應可謂迅速。
在微信小店推出“送禮物”功能後,2025年1月8日,淘寶宣佈面向所有用戶上線“送禮”功能,覆蓋了幾乎完整的淘寶商品池。用戶可通過淘口令和安全口令的方式,將商品贈送給微信、釘釘等App上的好友。這一功能不僅打破了好友關係的限制,還支持在多種社交平臺上進行送禮,極大地拓寬了送禮場景。
繼微信和淘寶之後,京東也積極跟進。
1月17日,京東在新版APP裡上線送禮功能,搜索“京東送禮”即可登錄專屬頁面進行挑選。與微信一對一的送禮相比,京東另闢蹊徑,推出了“羣送禮”玩法,用戶可選擇一次購買多件禮物並打包發到微信羣中,羣成員則可以通過拼手氣隨機搶到不同禮物。
美團也不甘示弱。1月24日,美團外賣上線送禮功能,搜索”春節送禮“,即可進入送禮頁面,包含茶飲、蛋糕、糕點小吃等多個品類。在茶飲板塊,用戶可以一次下單最多20張不同價位禮券,發送至微信羣,邀請羣成員“拼手氣”搶券。領取到禮品券的用戶,即可在附近商家兌換相應餐品,即時配送到家。
一石激起千層浪。此後抖音、東方甄選APP等紛紛上線送禮功能,使得“送禮大戰”全面爆發。
送到心趴上的禮物
春節無疑是一次展示實力的絕佳賽點。各大電商平臺戰報頻發,銷售額、訂單量、客單價等數據競相攀升,送禮市場一片火熱。
根據微信團隊發佈的2025春節數據報告《微信裡的賽博年味兒》顯示,春節期間,在微信裡爲朋友“送禮物”的需求旺盛。其中,收到禮物最多的省份是廣東省、山東省、浙江省。在送禮榜單中,經典著作、育兒百科在內的多個書籍品類送禮訂單量環比增長10000%+。
淘寶也公佈了2025春節送禮榜。銀髮族成爲最大受益者:助聽器成交額環比增長50%,染髮膏銷量漲近50%,而教輔書籍因寒假需求賣出超2000萬冊。
與此同時,美團外賣於2月10日發佈的《年輕人春節送禮報告(2025)》同樣引人注目。報告顯示,2025年春節期間,平臺上“春節送禮”搜索量同比增速達165%,外賣餐飲禮券贈送量環比節前增長120%。其中,95後消費者佔比超60%,成爲送禮的主力軍。
有意思的是,在美團上,茶飲品類成爲送禮的首選,伯牙絕弦一度成爲拜年送禮的“硬通貨”,在74%城市爲贈券量第一。
然而,在春節這場賽博送禮大戰中,以微信爲代表的各家平臺並沒有成功復現當年紅包的奇蹟,只能說是“雷聲大,雨點小。”
究其原因,2014年微信紅包的爆發,本質是社交裂變+金融支付的降維打擊,用戶只需“搶”與“發”,無需物流、售後、選品等複雜環節,紅包本質上是“現金的社交化”,鏈路極短、門檻極低。而2025年的“小藍包”則是社交電商的試驗品,涉及商品選擇、物流履約、售後服務等長鏈條,不僅複雜性遠超紅包,而且使用門檻也相對較高。
賽博送禮本質是互聯網平臺對傳統人情規則的數字化解構。微信試圖用“小藍包”復刻紅包神話,淘寶用全品類滿足“面子”,京東用物流詮釋“效率”,而美團用一杯奶茶傳遞“即時關懷”。
但中國人送禮的複雜內核,如情感重量、關係親疏、面子博弈等,絕非一個功能按鈕所能簡化。未來的贏家,或許是那些既能用技術提升效率,又能用洞察撫慰焦慮的平臺。畢竟,送禮的本質不是商品,而是那句潛臺詞:“我懂你”。
社交電商普及之路,道阻且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