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開始着急了
作者 | 周在安
最近微信有些更新,一個有點意思的變動是,個人號可以在訂閱號頁面中更方便地創建公衆號,並且更方便地發佈內容了。
也就是說,微信把一些訂閱號助手app的註冊發佈功能,集成到了微信中。但這個頁面其實隱蔽性還比較高,並且內容還處於灰度中,我們預計實際意義不會特別大。
前兩天有個朋友讓我評價一下微信的這個新功能,我直接表示,這個功能應該沒啥用,並且微信降低公衆號內容發佈門檻,這意味着——公衆號生態開始缺內容了。
公衆號的形態比較古典互聯網,坦率來說,它並不是一個很好地能夠承載短內容的形態。儘管微信此前推出了“小綠書”,但結果大家也都看到了,我們並不認爲小綠書這個產品目前是成功的,同時他顯然沒有任何一點撼動小紅書的跡象,發小綠書的人/自媒體/媒體機構,在我看來也並不是很多。
我們認爲,微信生態的獨創性內容其實正在枯竭,又或者是受到整個社會環境的影響,很多意見領袖選擇不發聲了,這導致微信生態缺乏一些有活力的內容供給,這點與抖音、小紅書都不同。
比如我們讀者比較熟悉的互聯網行業、營銷行業,捫心自問一下,除了新聞類的文章,在過去一年來在公衆號上看到了什麼真正有價值的內容嗎?我個人的感覺是並沒有。
微信生態還有一個挺嚴重的問題是——朋友圈已經老了,大家越來越不刷朋友圈了。從內容傳播上看,以前爆款公衆號內容一定是在朋友圈有刷屏能量的,大量閱讀量的來源是朋友圈渠道。
但今天呢?通過微信流量推薦,依舊有很多內容可以快速達到10w+,但這些都無法形成圈層化的刷屏,而是通過系統推薦場景(比如看一看)實現的。
因此今天很多10w+文章你可能聽都沒聽過,而且這些內容無法形成一種傳播發酵,而主要是通過系統流量分配實現的。也就是說,它不能持續捲入用戶注意力,並不是內容生態中的增量。
大家應該都有一種感覺,朋友圈已經不能讓人上癮了,內容無聊的很,就算幾天不看朋友圈,可能也不會想着去看。這種心理狀態與前幾年不同,那個時候是人們恨不得每半分鐘就刷一次朋友圈。
當然了,微信生態的這些轉變,本質上是因爲用戶的注意力被短視頻等內容生態佔據了。
我們再說說創作者端的事,我相信不會有太多人把公衆號、視頻號當做日記碎碎念來發,原因很簡單,因爲沒有正向的數據反饋,創作者很難有持續的動力。
儘管微信現在通過公衆號內容助推等方式在改善,但由於推薦流量往往佔到閱讀量的大多數,因此推薦一斷、一旦被踢出流量池,創作者的熱情就會消退。
必須得承認,大多數用戶創作的內容是沒有消費價值的,一個人的日常碎碎念,很難成爲一個成功的公共內容產品,有創作能力的用戶畢竟是少數。
因此無論公衆號如何降低創作門檻,其實用處都不是特別大,就算用流量去激勵用戶,引來的其實也只是做號集團而已。
我覺得微信沒有想明白的一點在於——用戶確實是有表達欲的,短內容確實是低門檻的,但大多數用戶的表達欲是需要被場景激發的,而不是突然給他一個文檔或者編輯器讓用戶去寫點什麼。
一個重要的內容創作激發場景,其實也是內容消費場景。用戶在看到了內容後,纔會想說點什麼,公衆號想要激活長尾短內容的創作,應該從這個點出發纔對。
一個典型的場景是公衆號評論區,很多用戶在看完文章後想說點什麼,或者在看完評論區其他人的評論後想說點什麼,這些都是短內容的核心場景啊,這些短內容完全可以進行另一種形式的流動與內容分發。
但衆所周知,公衆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取消了信號的評論功能,這兩年才重新放出來,這可不就錯失了很多短內容的創作場景麼?
所以我們認爲,公衆號再怎麼降低用戶的註冊、發佈門檻都意義不大,而這些動作也已經表明,微信內容生態已經出現了內容源的短缺跡象,再加上ai創作的衝擊,內容質量下滑是可以預見的,這其實是一件挺危險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