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心點燈 釋見睹用音樂弘法

於臺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行的「淨韻三千觀音和平祈福音樂會」中,見睹法師連續兩年受邀擔任 演出嘉賓,爲大衆獻唱祈福。

於二○二三年發佈首張梵音佛曲《我願》之後,又於二○二四年舉辦「光的方向」演唱會,希望透過音樂與佛法搭建橋樑,讓更多人認識佛法,也讓每個人都能在忙碌與迷惘中,找到屬於自己心中的那道光。

尋佛之路的起點 從團契到出世

在見睹法師的宗教記憶中,最初與信仰的連結並非來自佛教,而是童年時期在天主教幼稚園的歡樂時光。小學以前,他對宗教的印象大多停留在團契活動、唱歌、吃餅乾、聖誕節下的歡樂氣氛中,直到國小六年級因父親工作的調動搬遷回到花蓮,才真正認識到佛教。

當時家中附近的西寧寺雖無常駐法師,只有一位廟公,但寺中藏有許多佛教故事書與佛學入門讀物,這些書籍成就了他宗教啓蒙的寶藏,也開啓了他對佛教義理的初步理解與深刻感應。「我覺得佛教的道理很深,慢慢深入瞭解後,覺得這與我的想法非常契合。」這種心靈被觸動的共鳴感,讓他從一個對佛法充滿好奇的青少年,逐步轉化爲一個認真深思宗教本質的求道者。

他也曾因爲好奇而翻閱其他宗教的書籍,試圖理解不同宗教的核心思想。比較之後, 他被佛教思想給深深吸引——佛教並非單向依賴神明的庇佑,而是強調人必須經過自我努力,去體會生命中的苦與樂,才能懂得面對、懂得放下,並以慈悲心去幫助別人。這樣的信念讓他深信不已,也爲日後的出家之路種下了堅毅的種子。

進到大學後,他正式接觸佛教與三皈五戒,內心便已萌生了出家的念頭。考慮到父母的感受,他給了自己與家人兩年的緩衝期,一邊工作、一邊耐心溝通與說服他們。在出家之初,他的父母對於出家人的印象還停留在徹底斬斷親緣關係、清苦孤單;直到有一次他們到中臺禪寺去探訪他,看到很多法師對見睹法師的稱讚後,才慢慢改觀並真心接受孩子的出家。

「說到底,父母會反對,還是出自於愛, 因爲會心疼孩子吃苦。」 見睹法師如此理解父母的用心,並表示父母在出家同意書上籤下名字的那一刻,不只是同意,更是對他的成全與支持,讓他能夠挺過日後修行上所有的挫折。如今,他以歌聲弘法,並透過音樂傳遞佛法,不僅讓信衆深受感動,也讓父母看見了孩子所散發出的那道光—照亮的不只是自己,而是溫暖了更多人的心靈。

佛法流行化的音樂實踐

出家之初,見睹法師在南投中臺禪寺修行,在這座千人道場裡,每日課誦是僧人的修行日常。第三年,他受具戒足成爲了比丘,開始擔任早晚課的維那領唱,沉穩動人的嗓音,感動了無數師兄弟與在家居士。當時早有許多人鼓勵他出專輯,但僧團的活動是集體修行與道場莊嚴,個人創作的呈現並不容易實踐。直到後來前往法鼓山進行進修、開始獨立弘法後,這個音樂夢才真正萌芽茁壯。

真正的轉捩點來自中臺時期一位師兄弟——黃振慈(目前已還俗)。他不僅鼓勵了見睹法師勇於踏出第一步,更在音樂的資源與製作上大力協助,成了見睹法師實現音樂弘法的起點。另一位關鍵夥伴則是同樣曾出家後還俗的音樂人—— 張峰奇, 與見睹法師有着共同的信仰與音樂素養。三人目前可以說是黃金搭檔:將佛教經文融合當代流行音樂語彙,打造出第一張佛教音樂專輯《我願》。這不僅是一張音樂專輯,更是一場佛教音樂流行化的大膽實驗。

其中一首作品〈行與願〉,靈感來自《大方廣佛華嚴經》中《普賢菩薩行願品》的教導,以「悲、智、願、行」爲核心精神爲主軸,並曾在《淨韻三千觀音和平祈福音樂會》的現場中演唱,爲達賴喇嘛祈福。那一刻,他將普賢菩薩實踐慈悲的願行,化爲歌聲與祝福傳遞給上千名聽衆。「佛教不是空談, 而是實踐、是行願。」見睹法師說,不論心中懷有多大的慈悲, 若未真正付諸行動,終究只是空談。

擔任瑜伽焰口金剛上師,主法瑜伽焰口施食法會。

這場演出對他而言,是歌者、修行者與弘法者三種身分的彙集與合一:更要腳踏實地,把這份慈悲的初心與願力付出給衆生。

至於佛教音樂如何打動人心? 見睹法師的回答簡單卻又深刻:「讓人願意多聽一點,就是讓人願意多親近佛法的一步。」透過音樂旋律引人共鳴,並以歌聲種下因緣,這正是他心中用音樂弘法的初心與願景。

佛法的創新詮釋 以經爲詞 以樂爲舟

見睹法師的創作方式別具一格,他不寫歌詞,而是直接取材於佛經與咒語,將佛經原文透過音樂轉化爲可被廣泛傳唱的旋律與歌曲。「我的歌,就是經文本身。」他如此說道。這樣

的創作理念,既保留了佛法的原義,也透過現代音樂形式吸引了更多年輕族羣的聆聽與共鳴,讓大衆有機會與真正的佛法產生連結。

其中,〈楞嚴神咒〉是一個重要的實驗。這首曲子融合電音、搖滾與迷幻元素,讓傳統佛教的沉靜莊嚴,帶有強烈節奏與能量感。初版完成後,他仍不滿意,多次與編曲老師來回反覆修改,只爲呈現他心中那份「振奮人心、清除負能量」的光明特質。

如今,這首作品在YouTube 的點閱次數已突破一百三十萬觀看,不僅深受網路聽衆喜愛,更出現在意料之外的場域中——有計程車司機每天早上播放這首曲目作爲「早課」,還有國術

選手在國際比賽中播放太極來演出。這些來自各行各業的聽衆回饋,讓他深感音樂的影響力遠超乎想像。

然而,這樣的創新並非毫無代價,顛覆傳統風格的佛法音樂,佛教界不見得能接受,亦出現質疑的聲音。不過讓見睹法師感到欣慰的是,有不少長老尼表示他們最喜歡的專輯曲目,就是〈楞嚴神咒〉。這一刻見睹法師才知道,他的堅持果然沒錯。

他明白,這是一條少有人能走的路,也因此更需要不斷嘗試。「我不想只做一張佛教音樂專輯,我希望能一直走下去,讓每一首歌曲都能使更多人親近佛法。」對他而言,佛教不該是遙不可及的教條,而是一種可以透過音樂流進人們生活的修行方式——聽,是一種開始;願,是一條路;而行,纔是真正的弘法。

找到心中最平靜的淨土 就是光

談到佛法中的「光」,見睹法師沒有以形而上的語言來回答,而是平靜地說:「找到我們心中最平靜的那一塊淨土,就是光。」他認爲,佛菩薩的光從不分別好壞,不會因爲你是好人就多照你一點,也不會因爲你是壞人就少照你一點,佛菩薩的光始終都是平等的。光,不在外,而是安住在內心最平靜、最安穩的地方;而這個地方,就是每個人都能觸及的淨土。這樣的理念, 貫穿他首張專輯《 我願》,一路走到二○二四年舉辦的「光的方向」演唱會。他從未將自己視爲表演者,而是一名修行者與弘法者,只是選擇以更貼近現代人的方式來傳遞佛法。「我的角色始終沒有改變,音樂只是我利用的載具,其目的是將佛法藉由音樂,載入人們心中。」

二○二五下半年,他也將持續以音樂弘法:七月推出全新單曲、九月登上「臺灣醒醒音樂節」舞臺,十一月將會再次舉辦演唱會,並挑戰將佛教創作重新編曲爲電子音樂版本,展現佛法與當代節奏融合更多的可能性。

他深知現代人生活緊張、壓力大,未必有耐心靜坐禪修、誦經參學,但如果能透過一首歌找到一刻的安定,那也是佛法的一種實踐。他說:「世界也許不美好,但如果你的心是美好的,世界也會跟着美好。」他期盼能有更多人透過他的音樂,找到佛法所指引的平靜,也能找到那道屬於自己心中光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