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一到國外就便秘?出國前一定要懂的「飲食守則」從此不怕蹲廁所

▲出國玩最怕腸胃鬧脾氣!營養師提醒,旅途中的時差與亂吃亂睡,最容易打亂身體節奏,讓便秘脹氣全都來。(圖/Pexels,下同)

記者萬玟伶/綜合報導

臺灣人熱愛出國,不管是日韓賞櫻追雪還是走跳歐洲打卡名景,旅遊行程安排得緊湊又精彩,但每次到了當地,最先「出問題」的常不是航班,而是腸胃。根據英國《Women’s Health》報導,名人營養師Gabriela Peacock表示,許多旅人在剛抵達目的地的幾天內,都會出現便秘、脹氣、肚悶悶等狀況,這並不罕見,原因就在於旅行會打亂身體的節奏,包括睡眠、消化與荷爾蒙等生理機制全被「時差」與「亂吃亂睡」搞得天翻地覆。

「身體其實很愛有規律的生活,節奏穩了,它才知道怎麼運作。」Peacock 解釋。她也提醒,只要掌握幾個簡單習慣,例如固定用餐與起牀時間、多喝水、早上曬個太陽,就能幫身體快速找回「步調感」,減少身體「鬧脾氣」的機率。

爲什麼每次旅遊都便秘?原因比你想的多Peacock點出最常見的腸胃問題就是便秘與脹氣,「兇手」包括水喝太少、久坐不動、蔬果吃太少、加上一點旅行的緊張或興奮感,「這些綜合下來,腸胃基本就是處在震驚狀態。」她建議,至少每餐後走個5分鐘,早上來杯加亞麻籽的果昔,或吃些莓果,讓纖維早點進肚子裡,幫助腸道「開機」。

更意想不到的是,水質也可能影響腸胃!Peacock 表示,不少人即使只是從英國南部跑去北部,皮膚與腸胃就開始「鬧情緒」,這是因爲不同地區的水含礦量、過濾方式不同,可能讓本來就敏感的人腸胃反應更明顯,「這不是心理作用,很多人換水源後腸胃真的會出狀況。」

她建議,旅途中儘可能飲用過濾水,並補充益生菌,幫腸道菌叢穩定下來,就不怕「水土不服」。

吃得開心也要吃得巧——旅遊飲食的5大守則,請筆記!Peacock強調,旅遊不是懲罰自己的飲食冒險,「吃義大利麪、配紅酒,這些都是旅行中最棒的體驗!」重點是找到平衡,不要連續幾天都大吃大喝,身體撐不住,心情自然也不好。

以下是她推薦的5大飲食守則,幫助旅人吃得開心又不爆卡:

早餐一定要吃蛋白質像是水煮蛋、酪梨或希臘優格加莓果,不只穩定血糖,還有飽足感,開啓一整天的活力。

補水不是喝到撐就好飛機上空氣偏幹,如果再碰上旅遊當地炎熱,多喝水就是基本盤,另外也可以加點電解質或海鹽提升吸收率,讓補水更有效!

千萬別空腹硬撐少吃一餐結果反而爆食一頓?這種補償效應最常見。建議三餐規律、穩穩來,血糖纔不會坐雲霄飛車。

口袋備糧很重要隨身帶點堅果、蛋白棒或蛋白粉包,避免誤闖「飢餓陷阱」,導致亂吃一通。

美食當前請好好享受,但別連續三天狂吃美食值得放縱一下,但身體如果「過勞」,就會用脹氣、宿便提醒你別太囂張。

加碼建議——出國也該補好纖維!Peacock特別補充,旅行期間可考慮補充高品質膳食纖維。根據英國調查,只有4%的女性與13%的男性有達到每日建議攝取量,缺纖維不僅會讓腸道塞車,還會影響血糖穩定與整體代謝。

她提醒,「穩定攝取膳食纖維,不只讓你排便順、代謝好,還能幫助你在旅途中比較不會亂吃,提升免疫力,一舉數得。」簡單來說,旅遊好玩沒錯,但腸胃也得顧!掌握「動一動、喝一點、吃得巧」的三大原則,不讓消化出包,出國行程才能好好地從頭玩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