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你的地鐵票能變成房貸優惠券?

房子是個筐,什麼東西都能往裡裝。

這兩天,武漢把地鐵公交裝進去了,推出 “公共交通積分抵扣房貸利息”新政。

消息一出,很多人點贊叫好。說,這能培養大家綠色出行的習慣。但也有人說,這跟送我5元保時捷優惠券有什麼區別?

那你說這是環保先鋒呢,還是賣房三十六計?

我很願意相信,這是爲了節能減排,做的定向讓利。但就像新聞裡播的,某市民一個月減了90塊房貸利息。這裡面的關鍵,不在於錢少,而在於對比。對比的是什麼呢?就是包括武漢在內,各地動輒幾萬元的汽車消費補貼。

換句話來說,既要鼓勵公共交通,還要鼓勵汽車消費。如果僅從碳排放的角度來看,這很難解釋得通。就是,鼓勵買,不鼓勵開?

所以從表面上看,這是環保與民生的創新結合。但細想下來,折射出的仍然是賣房子、仍然是提振樓市的目的。

武漢這個事,其實還能看到很多類似的例子:比如,二胎及以上家庭可享有購房補貼;小麥換房、農產品抵扣房款;買房送黃金、買房送通勤卡、買房送高速補貼等等。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其實目的都是一樣的,賣房。所以啊,房子是個框,什麼都能往裡裝。

只是呢,和此前的政策相比,武漢的這個政策,顯得情商很高,更體面,也更巧妙。用很少的一點錢來輸出情緒價值,又能完成減排任務,銀行能多拉貸款,樓市還可以去庫存,可謂“贏的一塌糊塗”。

事實上,對武漢自己來說,這個政策其實不是先例。

這次碳積分兌房貸利息的平臺,叫“武碳江湖”,早在2023年就上線了。不過此前的積分,不是兌房貸利息,而是可以兌換一些消費券,和消費貸紅包。

消費貸紅包是幹什麼的呢?抵扣消費貸利息,還是抵貸款利息。

客觀來說,減免了貸款利息,對消費者來說是好事。但如果不去申請貸款,也就不用支付利息了。

所以本質上,還是鼓勵大家去借錢消費。

而在國際上,武漢這個政策也不算首創。2019年,新加坡就推出過,公共交通出行積分換保障房折扣;2022年,柏林也試點過自行車裡程抵扣個稅;國內像無錫,也有跑完馬拉松送購房補貼等。

但是,這裡面,國內和海外存在一個關鍵分野。

就是:新加坡是在用綠色出行的積分導向住房公平,本質是一種公共福利的再分配;柏林是拿騎行數據,來完成交通結構的調整。而國內這些政策,則是一種定向消費激勵,讓環保賬戶中產生的錢,都精準地流向了樓市。

換句話來說,當柏林市民騎行的時候,抵扣的是稅單,武漢市民擠地鐵,還的卻還是房貸。

坦白講,我相信這個政策的初心是好的,既鼓勵環保,又緩解土地財政壓力。在今天這個經濟情況下,不失爲一個拉動內需的好方法,甚至是一個情商很高的方法。

其次呢,總有人要買房。對於有剛性需求買房的人來說,雖然錢不多,但有,總比沒有強。讓利,總歸是一件好事。

但是,這件事的連鎖反應,值得我們警惕。

因爲,它模糊了公共政策和商業行爲的邊界,將普惠的環保激勵,異化成了定向的購房福利。這其實會製造出一種幻覺。就是說,如果這件事非常火熱,那麼樓市下滑、土地出讓金下滑的事實,就會被掩蓋。

最重要的是,我們都知道今天的房地產市場是有泡沫的,需要讓泡沫破掉,需要出清市場,才能讓樓市逐步迴歸正常。但這樣的激勵,可能會延緩出清過程,延緩房地產市場的結構性轉型。

就像開頭說的,房子是個筐,什麼東西都能往裡裝。當房子一再扮演這種角色的時候,或許我們更應該去思考:如何構建一個,不需要房地產託底的社會體系。

而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比任何精巧的設計,都更關乎長遠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