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分開長大的雙胞胎,比一起長大的雙胞胎相似度更高?

圖/pixabay

作者: 亞當.賈林斯基, 莫里斯.史威瑟

湯姆.派特森(Tom Patterson)在堪薩斯州長大,由信奉基督教的工友扶養,雙胞胎弟弟史蒂夫.田積(Steve Tazumi)則在費城長大,養父是信奉佛教的藥劑師。湯姆與史蒂夫由於母親過世,剛出生就被送往不同的家庭,雖然知道自己有雙胞胎兄弟,但由於紀錄遺失,兩人近四十年不曾連繫。

湯姆和史蒂夫雖然沒見過面,但兩人擁有相同的興趣,還做一模一樣的工作。史蒂夫表示:「太不可思議,他開了一家健身房,我也開了一家健身房,我們兩人百分之百熱中健身。」湯姆也說:「我們第一次見面就覺得心有靈犀,兩個人實在太像。」

遺傳因子深深影響着我們,然而,我們成長過程中的「社會比較」解釋了一個奇特現象:出生時分開、在不同家庭成長的雙胞胎,長大後依舊相像,而且相似程度還勝過一起長大的雙胞胎。理論上應該相反,一起長大的雙胞胎,應該比分開長大的雙胞胎像,因爲他們接受相同的教養方式,又在相同的地方文化中成長。究竟問題出在哪?

「社會比較」甚至影響領養機構安排領養的原則。領養界有個名詞叫「人爲雙胞胎」,意思是收養與家中孩子年齡相近的孩子。乍聽之下,人爲雙胞胎是很棒的一件事,孩子會有現成的玩伴,養父母還可以享受規模經濟的好處─不論是上學或足球練習,都可以一起接送。然而,領養專家山姆.沃吉尼羅爾(Sam Wojnilower)解釋,領養機構知道人爲雙胞胎會產生問題,年齡相仿的新孩子進入家庭時,「社會比較」將無所不在,而且有非常大的負面影響,工作人員會盡量避免這樣安排。

「社會比較」的力量,甚至延伸到成年的兄弟姊妹,以姊妹爲例,如果一人在外工作,另一人待在家中,是什麼因素影響她們進不進職場?令人意外的是,家庭收入造成的影響並不是那麼大,真正有影響的是,和姊姊/妹妹比起來,誰的家庭收入比較多。爾灣加州大學的大衛.紐馬克(David Neumark)發現,如果自家老公的賺錢能力不如姊妹的丈夫,女性很可能會覺得自己必須工作。爲什麼?因爲要是不投入工作市場,自家收入就會低於姊妹家的收入!輸人不輸陣,對手是自己的同胞姊妹時,更不能輸。

找到正確平衡:如何利用比較心理

人天生就愛比較,我們靠着比較理解這個世界,深受比較影響。有時比較讓我們舒坦,有時讓我們不舒服。比較可以送人類上月球,但也能讓人拋棄事業,或是爲了領先而作弊。如何能讓「社會比較」變成一樁美事,而不是壞事?我們可以思考以下兩個結果相反的例子。

約翰.甘迺迪1960 年競選美國總統時,弟弟羅伯特.甘迺迪(Robert Kennedy)放下自己的政治野心,站在哥哥身旁,還成爲競選總幹事,送約翰進白宮。

爲什麼約翰和羅伯特這對兄弟檔能有效合作,英國的大衛.米勒班卻因爲受不了和弟弟艾德做比較,最後黯然離開,遠走他鄉?

原因當然有很多,不過有一個關鍵差異:羅伯特幫助「哥哥」贏得總統大選,然而艾德這個做「弟弟」的卻挑戰哥哥,而且還贏了。爲什麼這點很重要?因爲後者挑戰了長幼有序的道理──人們預期哥哥會比弟弟先成功,要是弟弟倒過來先成功,將引發不滿心態。

此外,羅伯特因爲哥哥勝選,聲望跟着提高,接下來甚至還準備進軍白宮。大衛卻因爲被弟弟一對一直接打敗,地位大挫。

或是再回到威廉絲姊妹的例子。這對姊妹在網球界嶄露頭角時,也是依照年齡順序,姊姊大威先出名,再來才輪到妹妹。妹妹小威回想早期歲月時,坦然接受姊姊是衆人矚目的焦點:「大家都在談大威,這是應該的。」大威比小威先變成網壇第一,兩人第一次交手時,姊姊擊敗妹妹。幾年後,妹妹的鋒頭超越姊姊,但由於姊妹依照順序成功,兩人依舊合作無間,依舊是全世界最強的雙打組合。

因此,如果要利用「社會比較」的好處,首先要評估「符不符合順序」。如果我們期待同儕會贏,同儕也真的贏了,雖然和對方一比,我們會不舒服,但不至於做出過度激烈的行爲。然而,如果我們覺得自己會贏,結果卻是同儕贏了,情緒激動是一定的。

抓到正確平衡的第二個原則,則是提供再次競爭的機會,化不滿爲動力。換句話說,我們是否有機會以具建設性的方法化解懊惱?

奧運拿第二的運動員,或許這輩子再也沒機會摘金,不過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不論是搶工作、搶升遷,或是希望進入社區委員會,總有第二次機會(甚至是第三次、第四次機會),因此,與其舔被對手打敗的舊傷口,不如振作起來,再試一遍。

第三個「社會比較」的關鍵則是要記住,就算身邊的人沒說出口,我們的成功可能讓別人沮喪。買了新車,或是裝潢家裡之後,我們常興奮地告訴別人自己買了什麼、裝修了什麼,但不要忘了「謙受益,滿招損」的道理。換句話說,我們在臉書上貼出新買的東西、新裝潢、到國外度假的照片時,最好三思而後行。其他人或許會恭喜我們,然而不要忘了,人類一般不會承認自己嫉妒,也因此我們很容易沒發現自己觸發了「社會比較」。

謙虛的方法是分享負面資訊。當然,去了斐濟度假之後,同事和朋友都會問好不好玩,此時不要只給他們看一百張漂亮的度假飯店與美食照片,也不要大談讓你永生難忘的與鯊魚近距離接觸的故事,試着告訴大家下雨很掃興、不能出門玩的那一天,或是航空公司是怎樣弄丟了你的行李。各位會意外發現自己提供了幸災樂禍的素材,讓聽衆心滿意足。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的《朋友與敵人(暢銷新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