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評丨搶票加速包是利用焦慮還是解決難題?

隨着春節長假的結束,各地迎來了返程高峰,不少人已經陸續踏上返程。社交平臺上有網友紛紛曬出了返程實況,在這股返程大潮中,搶票軟件及其所謂的“加速包”再次成爲熱議的焦點。不少乘客因一票難求,轉而寄希望於這些加速包,希望通過支付額外費用來增加購票的成功率。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搶票加速包並非新鮮事物。這些加速包通常聲稱,通過支付額外的費用,可以提升搶票的成功率,有的平臺甚至將加速包分爲多個等級,等級越高,搶票成功率據稱也越高。

據央視新聞《新聞1+1》報道,12306迴應稱,平臺所謂的“加速包”其實是忽悠旅客的一個噱頭,實際上加錢不加錢速度都一樣。

搶票加速包的存在,本質上是對乘客購票焦慮的一種利用。春運期間,車票供需矛盾突出,而搶票軟件、加速包,正是抓住了乘客的這種焦慮心理,將“一票難求”當作商機,通過製造附加服務來謀取利益,製造一種“只要付費就能提高成功率”的錯覺,來吸引用戶付費。然而,這種商業模式不僅缺乏透明度,也涉嫌誤導消費者。在不少情況下,乘客支付了加速包費用,卻依然無法成功購票,這無疑是對消費者權益的侵害。不僅如此,這些所謂的“加速包”,非但沒給旅客帶來便利,反而引發了一系列購票亂象,讓購票環境變得更加複雜和混亂。

解決上述問題,需要監管部門、企業和社會各界形成合力。監管部門需加強對搶票軟件及相關平臺的監管力度,打擊各種誤導消費者的行爲,提高平臺違規成本。同時,也應推動鐵路、航空等交通部門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完善購票機制,從根本上解決購票難的問題。對於乘客而言,也應保持理性,不盲目相信搶票加速包等所謂的“捷徑”,應通過正規渠道購票,避免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上游新聞張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