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內瑞拉鐵娘子的和平賭注 一場跨越信仰、倫理與現實的冒險

▲2025 年奧斯陸的諾貝爾和平獎頒給了瑪麗亞.柯里納.馬查多(María Corina Machado)。(圖/翻攝X@NobelPrize)

●江岷欽/世新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權力,若無道德的正當性,不過是組織化的掠奪。(Power without moral legitimacy is merely organized robbery.)—霍布斯《巨靈》(Thomas Hobbes, Leviathan)

從奧斯陸到加拉加斯 榮耀的陰影

2025 年奧斯陸的諾貝爾和平獎頒給了瑪麗亞.柯里納.馬查多(María Corina Machado)——一位二十年間以非暴力對抗查維茲與馬杜羅政權的女性政治家。她曾被剝奪國會席次、被控叛國、被禁止出境,卻仍以白衣和念珠穿行於街頭,以「母親的信仰」呼喚民主的歸來。

然而,這場榮耀也伴隨着風險。頒獎當日,她在社羣媒體 X(前 Twitter)上將這份榮耀獻給「委內瑞拉人民與從未放棄真相的朋友——川普總統」。白宮隨即轉發,並標註川普是「和平總統」(THE PRESIDENT OF PEACE) 。

這一刻,和平與權力的界線被模糊:一位以非暴力抗爭聞名的女性領袖,竟與一位以軍事威懾和強人外交聞名的美國總統被共同描繪爲「和平的象徵」。

這不只是象徵的錯位,更是一場政治語言的測試:當和平被強權挪用,是否仍有道德力量?

諾貝爾獎 雙重意圖

諾貝爾委員會授予馬查多和平獎的理由是「表彰她爲委內瑞拉和平轉型所作的努力」,但此舉同時也是一場政治宣示。這個獎,既是對民主抗爭的肯定,也是一封公開的外交信號——它提醒世界,馬杜羅的獨裁仍未結束。

然而,理想的讚歌與現實的衝突並存。就在頒獎前幾周,美國加強了加勒比海軍事部署:戰艦、攻擊潛艦與數千美軍駐於鄰近海域,名義上爲「打擊毒梟」,實際上直指馬杜羅政權。

國務卿馬可.魯比歐(Marco Rubio)稱馬杜羅是「販毒恐怖組織首腦」,而特使理查德.格雷內爾(Richard Grenell)則與加拉加斯密談能源與礦產協議。川普以其慣用的「雙軌策略」——一邊威嚇、一邊談判——將「和平」轉化爲一種可被調度的政治籌碼。

在這場複雜棋局中,馬查多既是道德符號,也被置於強權計算之內。她贏得了世界的尊敬,卻也賭上了她的政治純度。

BREAKING NEWSThe Norwegian Nobel Committee has decided to award the 2025 #NobelPeacePrize to Maria Corina Machado for her tireless work promoting democratic rights for the people of Venezuela and for her struggle to achieve a just and peaceful transition from dictatorship to… pic.twitter.com/Zgth8KNJk9

信仰作爲抵抗的語言

馬查多的政治魅力來自一種獨特的結合:理性與信仰、剛強與柔軟。她並不以軍事語言號召羣衆,而是以祈禱的語調談政治。在飢餓與流亡之間,她呼喚的是「家園」與「重聚」。

她說:「我們不是爲了報復,而是爲了讓孩子能在自己的國家自由成長。」這樣的語言在拉美傳統中具有革命性。她以母性的倫理取代陽剛的憤怒,以祈禱的姿態抵抗暴政,讓政治重新擁有了情感的溫度。

但是,信仰的力量也是危險的:既能凝聚人心,也能被權力利用。當信仰與強權結盟,就可能變成另一種合法化暴力的修辭。馬查多代表的不僅是信念,也是一種風險:信仰能否不被權力收編?

自由的弔詭 借力強權的代價

2024 年大選是她政治生命的關鍵節點。被禁參選的她,支持前外交官愛德蒙多.岡薩雷斯(Edmundo González),反對派最終以壓倒性票數勝出,但國家選委會在軍隊護衛下宣告馬杜羅連任成功。

隨之而來的鎮壓讓兩千人被捕、數百人失蹤、八百萬人逃離國土——創下拉美史上最大流亡潮。馬查多的團隊蒐集各地開票記錄,證明反對派實際勝出,國際觀察團如「卡特中心」亦確認其準確性,但結果無法執行。

面對鎮壓與失敗,她選擇轉向國際。她支持美國施壓,甚至暗示必要時應「以武力威懾」。這讓她贏得華府的青睞,也失去部分同盟的信任。

這是一場古典的自由弔詭:當國內製度崩壞,外力成爲唯一槓杆;而外力介入,又讓主權與民主變得模糊。爲了爭取自由,她不得不與權力共舞;這正是她的政治賭注核心。

女性政治 道德試煉

「委內瑞拉的鐵娘子」——這個稱號早在她與查維茲的國會辯論後誕生。當年,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Hugo Chávez)曾奚落她:「鷹不會去追蒼蠅。」

但今日,這隻「蒼蠅」卻成了威權的噩夢。她的政治存在,重新定義了拉美的女性領導形象。不像以往的聖母象徵或慈悲母親,她是以邏輯、信仰與意志並行的現代政治女性。

然而,道德的光環容易變成枷鎖。當她公開支持美國軍事部署時,她的「和平象徵」瞬間變得曖昧。她不再只是受害者,也可能被視爲參與者。

畢竟,真正的女性力量,不在於柔情或剛毅,而在於能否在權力與理想之間保有自制。她的試煉,不只是對抗獨裁,更是如何在成爲符號後仍保有人性與判斷。

美國的雙重角色 守護者或操盤手?

川普政府對委內瑞拉的策略,既是威懾也是投資。一方面透過「反毒戰」與軍事部署施壓,另一方面卻與馬杜羅幕僚談判能源開採。媒體披露,馬杜羅甚至願以礦權與減少對中關係爲條件換取安全保證。

這場交易讓拉美學者擔憂——美國是否仍以「民主」爲名,行地緣經濟之實?馬查多在此情勢中成爲象徵與工具並存的角色。她向外尋求協助,卻可能失去內部自主;她信任自由的語言,卻捲入強權的計算。

這是一場非典型戰爭:沒有炸彈,只有敘事與影像。而在這場「語言戰爭」裡,和平本身被政治化,民主也被市場化。

民主復興的真正考驗

假設有朝一日馬杜羅倒臺,委內瑞拉的民主能否真正復興?答案仍充滿不確定。因爲民主不是更換領袖,而是制度自我修復的能力。司法獨立、軍隊去政治化、媒體自由與社會信任重建——這些都需要比革命更長的時間。拉美歷史早已警示:推翻獨裁容易,維持自由很難。

真正的自由,不在街頭的口號,而在制度的節制。馬查多若要成爲歷史上的改革者,而非另一位救世主,她必須懂得在勝利中保持謙卑,在掌權時仍能受約束。因爲,「節制」是民主的最後一道防線。

和平賭注的代價

馬查多的和平賭注,是一場跨越信仰、倫理與現實的冒險。她以信念挑戰獨裁,以勇氣對抗恐懼,但同時,也將自己置於強權的棋盤中央。

她賭上信仰的純粹,換取外部的援助;她賭上民主的主體,換取國際的聲援;她賭上和平的象徵,換取政治的籌碼。她或許無法完全掌控這場遊戲,但她以一己之力喚醒了一個被沉默的國家——那是和平最難能可貴的形式:在恐懼中仍敢發聲,在孤立中仍信自由。

真正的和平,不是沒有衝突,而是在力量足以報復時仍選擇節制;不是停止戰爭,而是讓人民再度有選擇。

在這個極端化的時代,瑪麗亞.馬查多的故事提醒我們:民主從來不是勝利者的特權,而是賭上信仰後仍願意節制的勇氣。

▼川普政府對委內瑞拉的策略,既是威懾也是投資。一方面透過「反毒戰」與軍事部署施壓,另一方面卻與馬杜羅幕僚談判能源開採。(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