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民營科創保駕護航,訪中國銀行上海市分行行長 | 2025科創•金融說①
市委統戰部宣傳部門與第一財經專題策劃《2025科創·金融說》系列訪談,介紹上海金融領域助力青年創新創業、服務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做法和舉措,進一步營造上海支持青年創新創業的良好生態環境。本期訪談請進的嘉賓是中國銀行上海市分行行長王曉→
中國銀行上海市分行行長王曉近日在“2025科創•金融說”系列訪談中表示,爲民營科創保駕護航要打好金融服務“組合拳”,建立起“加減乘除”的綜合策略。科技金融是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也是我們金融業支持上海國際科創中心建設的重要任務,金融機構要持續提升對科創企業的金融服務能級。
針對民營科創企業常常面臨的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的問題,他表示,商業銀行要回歸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源,實現對科技型企業的精準滴灌。商業銀行應全力引入耐心資本,以全覆蓋全場景對接,來接力式陪伴式地服務,滿足企業全生命週期的金融需求,服務好“瞪羚”和“獨角獸”企業,支持科技產業鏈做大做強,助力構建“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
他還強調,商業銀行需通過設立系統性服務策略強化專業能力,平衡創新激勵與風險控制,實現金融資源的高效配置。中國銀行根據民營科創企業特點建立了“加減乘除”綜合金融服務策略,持續爲民營企業科技創新保駕護航。
王 曉 中國銀行上海市分行行長
如何打好科技金融服務“組合拳”爲民營科創保駕護航?
科技金融是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也是我們金融業支持上海國際科創中心建設的重要任務。這幾年我們持續提升對科創企業的金融服務能級。
第一方面是創新機制建設,來不斷完善科技金融服務的體系。去年中國銀行總行在上海分行設立了集團內首個分行級的科技金融中心,成立了11家科技金融的分中心和一批科技金融的特色網點,從而構建起了“總—分—支”這樣的科技金融多層次服務體系,實現了對企業的精準觸達和高效響應。
第二方面是我們不斷優化服務模式,推出了專屬的金融服務方案。應用“股、貸、債、保、租”這些金融產品服務體系,來全力打造科技金融服務的矩陣。
第三個方面是我們多維協同聯動,共建科技金融的生態圈。特別是去年以來,我們上海中行已經累計舉辦了超過50場的中銀科創沙龍活動,爲超過1000家的科創企業搭建了投融資的對接平臺。
針對民營科創企業融資“難、貴、慢” 如何實現“精準滴灌”?
民營的科創企業有時候會面臨着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這幾個方面的問題。對於商業銀行來說,做好對民營科創企業的支持,就是我們要回歸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源,實現對科技型民營企業的精準滴灌。
第一方面針對融資“難”的問題,銀行要主動打通金融服務的最後一公里,積極走訪民營科創小微企業,深入地來挖掘企業綜合金融服務的需求,創新服務的方案和產品。
第二方面針對融資“貴”的問題,我們要用好科技創新、技術改造再貸款等各項政策工具。
第三方面針對融資“慢”的問題,商業銀行要持續優化自身業務辦理流程,爲民營科創企業提供差異化高效的業務審批服務。
如何支持科技企業特別是“鏈主”企業加快產業整合?如何服務好“瞪羚”和“獨角獸”企業,構建“科技 產業 金融”良性循環?
我覺得銀行業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入手,支持科技產業鏈的做大做強,也助力構建“科技—產業—金融”的良性的循環。
第一方面是聚焦產業鏈的服務,構建“強鏈補鏈”的金融生態。中國銀行積極地圍繞產業鏈部署資金鍊,出資參與了國家大基金的第三期,助力集成電路產業的升級。同時近期中國銀行還發布了支持人工智能產業鏈發展的行動方案。在未來的5年,中國銀行集團將爲人工智能的全產業鏈,各類主體提供不少於1萬億元的專項綜合金融支持。
第二方面是聚焦併購重組,激活科技要素的優化配置。銀行業要積極打造併購全鏈條產品服務體系,要支持科技企業產業升級和市場佈局。
第三方面是聚焦“走出去”,提升全球資源的配置能力,銀行業需要不斷地來完善全球金融服務的體系,助力核心的“鏈主”企業在全球的產業鏈中增強競爭力,支持更多科技企業能夠“走出去”。
在服務“瞪羚”和“獨角獸”企業方面,我們也近期發佈了金融支持瞪羚、獨角獸企業創新發展的10項倡議,引入耐心資本,以全覆蓋全場景對接,來接力式陪伴式地服務,滿足企業全生命週期的金融需求。
如何打通“資本資金資產”三資循環的堵點和卡點賦能企業科技創新?
商業銀行需要通過設立系統性服務策略,強化專業能力,平衡創新激勵和風險控制,實現金融資源的高效配置。中國銀行根據民營科創企業的特點,也建立了“加減乘除”的綜合金融服務策略,持續地爲民營企業科技創新來保駕護航。
首先“加”就是指我們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中國銀行全面加強科技人才培養,構建了多層次專營科技金融服務的隊伍。我們成立了一個叫Deep Research的行業研究柔性小組,在業務端和審批端來定向培養科技金融的行業專家。
“減”就是指降低融資成本,並且簡化業務的流程。
“乘”就是指盤活無形資產來放大乘數效應。積極主動融入技術要素市場的建設,我們助力強化技術權益確權、確價、增信功能,同時持續加大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推廣力度,協助企業來享受貼息優惠政策。
“除”就是指優化風險管理的機制,中國銀行引入了人工智能加的風險管理技術和科技部的火炬中心,建立“敢貸、願貸、能貸、會貸”的長效機制。針對科技金融貸款專門設置了盡職免責的制度,切實提升支持科創企業的主動性。
編輯: 蔡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