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老重建量穩、面積擴大 前九月核準4,608件 平均794.6平方公尺
內政部統計,自危老上路以來至今年9月底,全國危老重建計劃共累計覈准4,608件,平均覈准面積爲794.6平方公尺,整體趨勢呈現「量穩、面積擴」,民間整合老屋意願仍然強烈。聯合報系資料照
內政部統計,自危老上路以來至今年9月底,全國危老重建計劃共累計覈准4,608件,平均覈准面積爲794.6平方公尺,整體趨勢呈現「量穩、面積擴」,民間整合老屋意願仍然強烈。
危老條例時程獎勵已於5月歸零,但覈准案量仍穩健成長。內政部統計至9月底,全國危老重建共覈准4,608件,較8月底增加83件,呈現連續成長趨勢;平均覈准面積從8月底的786.2平方公尺增加至794.6平方公尺,單案規模再度放大。
進一步觀察六都數據,臺北、臺中、新北仍是推動主力。臺北市覈准件數1,036件居冠,是各縣市唯一破千案;臺中市覈准918件居次;新北市以643件位居第三。
高雄市累計覈准492件,即將破500件大關;臺南市以464件緊追在後;桃園市以222件暫居末位,但也仍在持續成長。
除案量穩健成長,過去危老最爲人詬病的是「紙片屋」,但從近期覈准規模觀察,平均覈准面積持續在擴增,至9月底平均覈准面積爲794.6平方公尺。
其中以中南部縣市平均面積較大,例如彰化縣平均面積達1,696.1平方公尺,南投縣1,422.7平方公尺、臺中市1,023.1平方公尺,皆突破上千平方公尺,一方面因爲政府提出規模容積獎勵,另也因整合效率高、參與意願強,擴增整合面積。
值得關注的是,桃園市、高雄市成長速度尤爲明顯。桃園受理與覈准件數同步上升,平均面積由698平方公尺增至732平方公尺;高雄則在一個月內新增近20件覈准案。
《危老條例》將於2027年5月31日屆期,國土署長吳欣修透露,考量制度運作順暢且民衆反應良好,預計2026年提出修法草案,目前正與地方政府及專業團體研議中,修法方向將着重於延續制度與檢討獎勵機制,確保民衆在獎勵期滿後仍有穩定的重建管道。
危老政策推動迄今超過八年,從早期仰賴時程獎勵到如今轉爲市場常態,制度逐步邁向成熟,專家表示,統計數據反映,危老推動重心正從北部往中南部延伸,更新版圖持續擴散,成爲全臺老屋重建的重要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