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與希望講座 鄭毓瑜談 《蘭亭集序》泰然狀態

惠中寺「未來與希望」講座,鄭毓瑜談《蘭亭集序》泰然狀態。(圖/佛光山惠中寺提供)

善於情境教學的鄭毓瑜是中央研究院院士、臺灣大學教授、文學院院長。所發表的論文從六朝文論、漢魏辭賦,至及晚清及現代知識的轉換、漢語詩學等,涵蓋廣深受學界重視。

6月14日受邀於佛光山惠中寺「未來與希望」系列講座,以「泰然狀態:王羲之蘭亭序的生命思索」爲題,現場及線上同步聆聽近千人,總觸擊人數超過4700人受益。

現場及線上同步聆聽近千人,總觸擊人數超過4700人受益。(圖/佛光山惠中寺提供)

鄭毓瑜指出,蘭亭位於今日浙江紹興的西南,蘭亭詩有26首,當中王羲之做了2首,其他還有謝安、王徽之、庾友等,具老莊思想的詩。《蘭亭集序》文字流暢而不枯燥,所以雖然只有324字,但卻歷久不衰,鄭毓瑜帶領聽衆領略其中字詞涵義與意境,及時間感。

生態體系中,所有的一切,都是相互作用,互相影響的。《蘭亭集序》也涵蓋人類生態體系,包括序文、書法、繪畫、雅集、風俗、禮儀、生死。她帶領聽衆欣賞《蘭亭集序》神龍本書法之美,及明朝文徵明〈蘭亭修禊圖〉自近山望遠山的平遠山水。

她提及,1963年莊嚴邀集中外友人於霧峰北溝溪畔舉行來臺第一次曲水流觴,第二次則於故宮博物院,現今故宮博物院有數位流觴可以體驗。鄭毓瑜解釋流觴的源頭,說明爲什麼要修褉,其目的在清除死亡,解除恐懼,對生命綿延做出最強力的渴求。

鄭毓瑜用古畫延伸而成的場景裡,邀請觀衆一起來體會由數位科技所打造的雅集盛會。「您可以選擇一個蒲團坐下來,靜心等待杯子從前面流過,請輕碰發光的酒杯,隨着浮現出來的詩文,進入一場風華盛宴。」並分享王羲之的生活軼事,點出王羲之真誠率性,喜歡較量,喜好求仙,渴求長生,每一階段都是全然投入。

鄭毓瑜說:「泰然狀態是具有充分的喜悅與悲傷的能力,充分的覺醒,同人與自然充分關切,克服隔離與疏離,在生活中做自己,體驗自己。所有的情感可以對應很多外在,尤其在這個數位科技時代,人就不能用數量、度量來計算,情感與理智在生命過程中一樣重要,真正的生命行動也許就在感動的行爲中改變,所以抒情也是很重要的關鍵。」

鄭毓瑜(左)、覺居法師 (右) 與今年講座主題「古今 」獎牌合影 。(圖/佛光山惠中寺提供)

她強調,閱讀當中會得到很多智慧,這智慧會隨着時間增長,最後變成我們人生經驗當中超越的重要境界。《蘭亭集序》啓發後人寫出許多的對聯、繪畫,連意大利女太空人都曾在社羣媒體貼出蘭亭序的字句,顯見其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