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6年清淤超1000萬方——世界首創 “太湖之光”全面投產

來源:環球網

太湖之濱,碧波盪漾。8月15日,第三個“全國生態日”到來之際,一艘通體青綠、宛如水上移動堡壘的巨型平臺船在江蘇宜興太湖水域緩緩啓動作業程序——由中交天航局自主設計研發、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世界首創生態清淤綠色智能一體化水上平臺“太湖之光”,全面投入太湖治理。未來6年內它將完成超千萬立方米清淤任務,相當於爲太湖“減負”近4000個標準游泳池的淤泥量。

作爲長三角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水源地,太湖滋養着流域2000多萬羣衆。2024年,太湖水質迎來歷史性突破,30年來首次整體躍升至Ⅲ類“良好”等級。然而,深藏湖底、沉積數十年的富營養底泥,仍是威脅水質持續改善的“頑疾”。爲了鞏固來之不易的成果,中交集團聯合無錫市政府向西太湖的淤泥“沉痾”發起總攻。“太湖之光”正是中交天航局爲新一輪太湖深度治理量身打造的新一代“清淤利器”。作爲生態清淤平臺船“太湖之星”的升級版,“太湖之光”與十餘公里外的“太湖之星”遙相呼應,共同爲長三角“藍色心臟”的生態煥新注入強勁動力。

“‘太湖之光’是針對太湖治理痛點量身定製的水上移動‘生態工廠’,它的誕生,徹底破解了傳統清淤‘佔地多、適應性弱’的行業性難題。”中交天航局華東公司總工程師、“太湖之光”建造負責人董道武介紹。“太湖之光”由新型智能環保清淤船“太湖浚清2號”、篩分調節船“太湖之光1號”、脫水減容模塊船“太湖之光2號、3號”及世界首制的餘水處理船組成,五船聯動,構建起“生態清淤—篩分調絮—脫水減容—餘水淨化”的完美閉環,開創了國內江河湖庫治理“零土地佔用、零二次污染、低碳排放”的全新模式。

這艘創新平臺憑藉五大“突破性優勢”,成爲江河湖庫水域治理的“新質生產力”典型代表。

“超級淨化”——世界首創、採用全球領先複合水處理工藝的餘水處理船,配備“生化+V-MBR+水質綜合保障”爲一體的餘水處理系統,餘水處理後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湖庫Ⅲ類標準,可直排入湖,開創了“淤泥不佔地、餘水不上岸”的全離岸一體化施工新模式。

“超級效能”——“太湖之光”優化升級核心裝備生產工藝,構建智能化施工體系,實現篩分、調絮、脫水等核心功能突破,其中,自主研發的環保清淤船疏浚濃度提升超60%,擁有12條生產線高效獨立裝駁,平臺日清淤量達8000立方米,是“太湖之星”的1.6倍。

“超級靈活”——“太湖之光”減容模塊船採用標準化、模塊化設計,共同組成“超級航母”的“變形甲板”,各艘模塊船如“變形金剛”般靈活組合,能與“太湖之星”聯合作業、動態調動,適配全國多個平原淺水型湖泊的治理需求。

“超級智能”——“太湖之光”創新研發全工藝智能分析系統,通過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模型對整個作業過程進行全方位實時監控與智能調控,實現從高精度微擾動清淤、高濃度調絮、高效脫水到無污染外運的全要素智慧管控。

“超級綠色”——“太湖之光”全平臺採用清潔岸電驅動,從源頭切斷燃油消耗,施工全程零油耗,每年可減碳超千噸。同時,清淤產生的泥餅將“變廢爲寶”,用於溼地修復、礦坑復綠、鹽鹼地改良及環保建材生產,開啓淤泥“再就業”的綠色循環之旅。

“從藍圖到現實,‘太湖之光’承載着‘美麗中國’的使命,也凝結着中國疏浚人科技自立自強的決心。” 國家卓越工程師、“太湖之光”總設計師顧明表示,“我們不僅是要清除湖底的淤泥,更是要用中國智慧、中國方案,探索出一條大型湖泊生態治理的可持續之路。”

從2022年開始,江蘇無錫對太湖進行新一輪的大規模清淤,至2030年計劃用八年時間總共清淤3456萬方。“太湖之光”“太湖之星”系列生態清淤智能化一體平臺船的使用將大大提升太湖西部、北部區域的清淤效率,推動太湖水質持續向好、藻情不斷改善,爲譜寫新時代“太湖美”的生態華章,提供堅實的新質生產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