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快樂買單的意願沒有天花板”!未來看好兩大方向,基金經理最新研判來了

編者按:

當前資本市場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與挑戰,如何藉助專業投研力量優化資產配置,成爲投資者迫切關注的核心命題。與此同時,中國公募基金行業正經歷從規模擴張向高質量發展的深刻生態變革,基金經理隊伍的迭代更新與投研體系的深度重塑,爲市場注入全新活力。

在行業變革與市場波動交織之際,券商中國推出《基金經理週週看》欄目,以“撥雲穿霧”的專業視角錨定產業趨勢研判。欄目將通過深度對話優秀基金經理羣體,系統解構其投資框架的底層邏輯與市場前瞻思維,構建連接產業變革與資產配置的專業橋樑,爲投資者提供兼具行業深度與市場時效性的價值參考。

本期《基金經理週週看》欄目中,交銀施羅德基金的基金經理朱維縝表示,投資者總愛追問“市值天花板在哪”“估值貴不貴”,但爲快樂買單的訴求本就沒有邊界。國投瑞銀基金量化投資部總經理殷瑞飛看好紅利低波代表較低風險的權益板塊和科創成長則代表高成長性資產兩大方向。

交銀施羅德基金朱維縝:“爲快樂買單的意願沒有天花板”

“人們爲快樂買單的意願沒有‘天花板’。”交銀施羅德基金的基金經理朱維縝向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表示,“我希望買的是能夠給生活帶來美好和快樂的公司,這是我的人生觀價值觀,也是我投資框架的起點。”

在交銀施羅德基金的會議室裡,朱維縝分享了她近期的觀影體驗和逛展會的感受,這些不僅是個人的愛好,更是她投資理念的鮮活註腳。這位2024年6月剛晉升的基金經理,用一年時間交出了一份優異的成績單:截至7月31日,她管理交銀產業機遇基金以來收益率達39.86%,重倉股泡泡瑪特持倉期間漲幅超600%。談及新基金交銀產業臻選的佈局,朱維縝的答案緊扣“快樂”兩字。

消費與TMT的化學反應

朱維縝職業成長簡單而多元:研究生時期即在交銀實習,2016年正式入職後深耕傳媒研究,逐步拓展至家電、教育、互聯網等行業,8年構建消費+TMT能力圈,完成從研究員到基金經理的蛻變。儘管傳媒低迷7年、家電2021年後進入地產後週期的壓力曾讓她坐“冷板凳”,但也塑造了其消費+TMT跨界投資框架。

比如,她用傳媒視角看潮玩行業,“傳統消費品講究開店邏輯,但潮玩不僅是消費品,更有傳媒屬性帶來的情感聯結和爆品特點,一個爆款IP的彈性可能像電影票房——千萬投入能撬動百億回報,它的單店上限可能遠超傳統開店模型,它的IP生命力也可能超過我們所有人的想象。”

朱維縝基於跨界思維構建“四象限選股模型”,差異化設置選股標準:首先是TMT科技發展(如AI多模態應用):聚焦非線性增長或爆發式潛力標的,估值限制較鬆,以緊跟產業趨勢篩選子行業和個股爲主,核心目標是爲組合增加彈性。其次是TMT週期投資(如傳媒、計算機等經濟後周期品種):在合理估值下於週期啓動早期佈局,雖彈性有限但能提前鎖定組合的穩定收益率。再次是消費週期投資(如家電等經濟週期關聯品種):經濟復甦期買入龍頭獲取穩健收益,同時挖掘二線公司治理改善或份額擴張帶來的超額收益機會。最後是消費產品創新(如潮玩、寵物等悅己消費):關注通過產品創新弱化經濟週期影響的標的,關鍵在於甄別短期潮流與長期趨勢,僅保留代表後者的高潛力標的。

悅己消費或是時代大趨勢

在朱維縝看來,悅己消費、情緒消費、爲快樂和愛消費將可能是這個時代的產業大趨勢,也會是未來中國極具潛力的增量需求。

“物質極大豐富後,功能消費會讓位於情緒消費。”她對比日本經驗,“90年代經濟放緩後,日本的動漫、寵物行業迎來爆發,而在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時代,中國的供給端更豐富,悅己消費的品類會比90年代的日本更多元,潮玩、寵物、遊戲、影視等都可能會迎來大爆發。”

2023年初,炙手可熱的潮玩龍頭一度無人問津,但朱維縝敏銳意識到,潮玩不同於其他可選消費,不僅有明顯的“口紅經濟”特徵,還有強烈的情感連接。

“經過緊密跟蹤,我們在2023年中發現,當時大部分消費品的線下門店銷售額都在下滑,只有這家潮玩龍頭企業還在逆勢增長,同時,它陸續打開了東南亞和歐美市場,出海的邏輯也不斷印證。”於是,朱維縝在2024年1月便對公司內部進行了重點推薦,2024年6月升任基金經理後也重倉買入該公司股票,爲組合貢獻了較爲豐厚的收益。

2025年初AI情感陪伴應用引爆市場,長期跟蹤遊戲行業的朱維縝捕捉到新爆發點:“AI將釋放更多悅己場景(多模態助手、陪伴機器人、沉浸式遊戲等),如玩家‘想喝奶茶’時,AI角色通過外賣真實送達的虛實融合體驗,打開遊戲板塊想象空間。”

她表示,未來10年傳媒板塊在A股的重要性將不斷提升,從首部3A大作《黑神話:悟空》、影史票房紀錄《哪吒2》、風靡全球的Labubu到App Store暢銷總榜第一的《戀與深空》等現象級的IP崛起,印證中國文化消費爆發時代已至。

爲快樂付費沒有上限

朱維縝指出,投資者總愛追問“市值天花板在哪”“估值貴不貴”,但爲快樂買單的訴求本就沒有邊界。她表示:“若一家企業能持續爲消費者創造快樂,其市值天花板往往高不可測——就像曾用快樂征服全球的迪士尼,市值曾突破2萬億美元,中國企業同樣有機會站上這樣的巔峰。”

朱維縝的信心來源於對媒介本質的洞察。她分享了自己研究生時期閱讀傳媒學經典《娛樂至死》帶來的啓發:“媒介本身不是中性管道,它從根本上決定了內容的形態和傳播邏輯。比如電影院催生了2至3小時的電影,電視機孕育了長篇電視劇,而移動互聯網時代碎片化、社交化的媒介特徵,天然適配那些能通過短視頻、社交圖文高頻曝光、快速植入用戶心智的視覺化形象,新的媒介會孕育出新一批偉大的公司。”

這一信念也塑造了她獨特的估值觀:“產業趨勢比估值更重要。我能容忍絕對高估值,但不能容忍相對高估值。”她以某港股互聯網公司爲例,“15倍市盈率(PE),對於傳統互聯網分析師來說可能貴,但看到AI應用潛力的硬科技基金經理卻認爲便宜,這種認知差可能就是超額收益的來源。”

國投瑞銀殷瑞飛:破解超額收益困局,三大路徑應對“Alpha”衰減

伴隨市場環境持續向好,指數投資呈現蓬勃發展趨勢。公募基金今年在指數及指數增強領域的佈局顯著加速,既能把握被動投資的時代機遇,也爲搶佔市場先機奠定基礎。以國投瑞銀基金爲例,其年內新發的9只產品中,7只爲指數基金和指數增強基金。

近日,國投瑞銀基金量化投資部總經理殷瑞飛接受證券時報專訪,系統闡述團隊核心優勢及未來戰略,並就Alpha(超額收益)衰減挑戰下如何持續穩健獲取超額收益的核心問題分享見解。

不在風控上妥協,積極應對“Alpha”衰減

面對A股市場定價效率提升、有效性增強帶來的Alpha收益衰減挑戰,殷瑞飛的應對策略清晰而堅定。

“市場有效性提升不可逆轉,我們坦然接受Alpha收窄的現實,但我不會在風險控制上妥協。不會爲博取更高收益而犧牲風險控制手段,這對投資人不負責任。”殷瑞飛強調,基金經理應在嚴控風險的前提下,積極拓展收益空間。

具體從三方面發力:一是傳統方法精耕,深度優化量化方法,精細化加工有效性或衰減的因子;二是拓寬投資框架,引入AI等新策略,實踐顯示AI可捕捉傳統方法難獲機會;三是擴充數據維度,突破傳統結構化數據侷限,拓展非結構化數據,如用圖像識別分析K線圖、自然語言處理(NLP)技術提取新聞/公告信息,輔助投資決策。

殷瑞飛介紹,他的指數增強策略依託收益模型、風險模型和組合優化模型三大核心模型的協同運作。

收益模型以獲取超額Alpha爲核心,分兩層構建:傳統多因子(基於估值、盈利、成長等經典因子)與融合AI的投資收益生成框架疊加,是近年策略迭代成果。風險模型聚焦控制跟蹤誤差,通過嚴格行業與風格中性化約束,確保組合與基準行業、風格暴露無顯著偏離,保障超額收益穩健性。組合優化模型作爲橋樑,在風險模型約束下權衡收益與風險,最大化風險調整後收益,持續獲取超額收益,形成優質投資組合。

研究型團隊構築核心護城河

殷瑞飛介紹,公司團隊核心優勢在於深厚的研究基因與科學的架構。團隊學術底蘊深厚,成員均來自國內外名校,半數擁有博士學歷,專業背景覆蓋數學、統計、計算機及數據科學,支撐高門檻的量化研究需求。梯隊架構科學合理,團隊由證券從業20年以上的核心成員與新生代研究員互補構成,核心成員穩定性強,有利於投資理念和研究體系的穩定性,也提升了量化策略的持續迭代能力。

在研究體系方面,團隊堅持Alpha與Beta(市場收益)研究並重,同步強化選股能力與行業配置能力。研究範圍涵蓋指數投資、多因子選股、機器學習、事件驅動等多個領域。

殷瑞飛明確劃分三大業務板塊,並強調其“層層遞進”的邏輯關聯。

指數基金是高效透明的投資工具,適配中短期輪動或中長期配置需求,操作便捷,爲不熟悉市場但看好A股長期收益的投資者提供參與通道。指數增強基金滿足“基礎收益+穩健超額”雙重訴求,通過嚴格紀律與行業風格中性約束控制跟蹤誤差,緊密跟蹤指數同時獲取持續穩健超額。主動量化基金淡化基準跟蹤,聚焦深度挖掘Alpha收益,適合看重管理人主動能力、追求長期顯著超越市場收益的投資者。

構建層次分明的“星系圖譜”產品

隨着國內指數化投資熱度持續攀升,殷瑞飛表示,團隊正致力於將優秀的量化投資能力拓展至各板塊,實現主流寬基指數增強全覆蓋。

殷瑞飛介紹,在指數產品佈局上,團隊規劃構建類似星圖的“恆星+行星+衛星”層次化架構。

恆星定位爲壓艙石產品,代表指數包括滬深300、中證500、A500等大盤寬基指數,特點是波動相對較低、高流動性。行星定位爲成長新引擎,代表指數包括科創綜指和科創200指數等,旨在捕捉中小盤成長紅利。衛星定位爲捕捉結構性機遇的工具,包括週期板塊的中證上游資源指數、滬深300金融地產指數、科技板塊機器人指數、港股通科技指數,以及偏穩健低波風格的港股通央企紅利指數、公用事業指數等主題(行業)指數,工具屬性明確。

展望未來,殷瑞飛相對看好兩大方向:紅利低波代表較低風險的權益板塊。受益於大量資金尋求穩健投資方案以及機構提高權益配置比例,天然偏好較低波動、有分紅預期的資產。科創成長則代表高成長性資產。契合中國經濟轉型與產業升級方向,且在當前市場流動性充裕、風險偏好提升的背景下較爲適配。

責編:王璐璐

排版:劉珺宇

校對:趙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