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臺南永康逢雨必淹?粉專曬1圖秒懂:要追溯到200年前一場大雨
圖爲21日下午永康區永大路二段積水,路過汽車濺起水花。(本報資料照片)
極端氣候影響,這波西南氣流史無前例的久,中南部慘遭水患摧殘,其中以嘉義、臺南、高雄最爲嚴重。對此臉書粉專《臺南式 Tainan Style》發文「一張圖看懂爲什麼永康大灣仁德容易淹水」,其歷史更可以追溯到200多年前一場大雨。
《臺南式 Tainan Style》表示水往低處流,會淹水的地方往往是地勢比較低的地方,大灣仁德也不例外,因爲在數百年前,這個地方曾是一片深不可測的湖泊,也就是已經消失的鯽魚潭。
粉專指出,臺南東區一帶其實是一片臺地地形,是臺南市區地勢最高的地方。而新化一帶則是逐漸進入山區的丘陵地形,夾在中間的區塊,在數千年以前則是一片被稱爲大灣海峽的區域,此地地勢低,被海水浸滿,將臺南臺地和新化丘陵分隔開來,後來隨着海平面下降以及泥沙淤積,這片海峽漸漸和外海分隔開來,變成巨大的湖泊,在經年累月的變化下,形成內陸的淡水湖。
臺南永康大灣仁德一帶,數百年前是又廣又深的「鯽魚潭」。(圖/取自臉書粉專《臺南式 Tainan Style》)
粉專表示,鯽魚潭這個名稱,則第一次出現在西元1685年,也就是康熙24年的臺灣府志「鯽魚潭,在永康裡東南,周圍大十里餘,深不可測,潭生鯽魚甚多,年有徵稅」。從當時文件可以看出鯽魚潭又大又深,曾在乾隆年間被訂爲邑治八景之一。而現今的永康區公所一帶,正是因爲昔日這裡就位於古鯽魚潭的湖畔邊,並且有植物「埔姜」大量叢生,因而有「埔姜頭」之稱,也是永康的舊名。
然而到1823年,也就是202年前,一場大雨讓曾文溪改道,臺江內海淤積,連帶影響鹽水溪等溪流,鯽魚潭北側原本匯入鹽水溪的支流遭到阻塞,導致湖水無處宣泄,因而改道往南,匯聚成三爺溪接上二仁溪流入海中,湖泊範圍也逐漸縮小、乾涸,但也因此土壤相當肥沃,成爲耕種良田的最佳場所,人們移居至此開墾建築,卻也因此導致原本可以防洪蓄水的區塊也漸漸消失了,因此永康大灣仁德一帶幾乎逢雨必淹,崑山水上樂園、中華醫事水上樂園也成爲大雨時就會開幕的「景點」。
粉專說,其實永康近年來淹水頻率已經下降,就連時雨量100毫米的瘋狂降雨,水很快就退去了,關鍵在三爺溪的上中下游一連串的整治計劃,護岸平均加高1.2公尺、河道加寬加深,並建了許多抽水站、滯洪池。「鯽魚潭沒有消失,每逢劇烈降雨它總會換個面貌跟我們打招呼,只期盼在極端氣候的衝擊下,未來我們依然能和平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