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全世界不一起用美元、歐元就好?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孟岱爾早有「先見之明」

共同貨幣就像金本位制,它固定了各國貨幣之間的價值,使國際交易更簡單、更可預測。(美聯社)

這裡潛藏着一個更基本的問題,是我女兒的男性朋友最近天真地提出的問題:如果全世界都使用相同的貨幣,難道不會更好嗎?許多傑出的思想家,包括哲學家兼政治經濟學家約翰.史都華.彌爾(John Stuart Mill),以及之前提到過的撰寫央行著作的白芝浩,也曾以不同形式探討過這個問題。

我們爲什麼不能全部用美元,或是歐元,或是「世界幣」?隨便挑一個就好。擁有多種全球貨幣,看起來就像是經濟界的現代版巴別塔崩毀。

共同貨幣的金本位制

如果貨幣像語言一樣,那麼減少數量應該會促進合作與整合。在像是佛蒙特州和德州這樣遙遠且多元的地區,美元看起來運作得很好。那爲什麼歐元不能在法國與義大利之間發揮同樣的作用?兩個鄰國之間要進行貿易,爲什麼非得要把法郎換成里拉?這兩國的地理位置比加州到伊利諾州還要近。

本文出自《金錢多重宇宙》

這裡有一個線索:共同貨幣就像金本位制,它固定了各國貨幣之間的價值,使國際交易更簡單、更可預測。如果各位讀過本書的其他章節就會記得,「金本位制」這個詞所附帶的包袱,就是限制了各國運用貨幣政策來管理本國經濟的能力。

這正是德國與希臘之間出問題的核心所在,也是「共同貨幣」,「擁有自己的貨幣」之間的根本權衡。經濟學家羅伯特.孟岱爾因爲分析爲什麼全世界不應該只使用一種貨幣,於一九九九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孟岱爾的洞見在於,共用貨幣的利與弊,源於「最適貨幣區」的概念。

一個地區可能因爲太小而不適合擁有自己的貨幣,也可能太大,或是剛剛好(我猜,寫《金髮女孩與三隻熊》的作家羅伯特.索西〔Robert Southey〕,也應該因爲這種「剛剛好」的智慧洞見獲得些許讚譽,不過他在一八四三年就去世了,所以無法得到諾貝爾獎的殊榮)。

使用單一貨幣讓交易更可預測

在某一特定區域內共用貨幣的優勢,在於此舉降低了交易成本,與鄰近的州、國家或地區貿易時不需要兌換貨幣。想像一下相反的情況:如果美國有五十種不同的貨幣,每次跨州交易都需要進行外匯兌換;匯率波動也會帶來額外的不確定性。

加州的葡萄酒商在加州以當地貨幣支付成本,卻要以其他四十九種貨幣來獲得收入,而這些貨幣都會相對於加州幣上下波動。使用單一貨幣,或者至少儘可能少一點貨幣種類,能讓全球交易變得更容易、更透明與更可預測。

儘管共同貨幣有很多好處,但仍有兩項相對的考量。首先,共用貨幣的國家也必須採用同樣的貨幣政策。歐洲央行爲整個歐元區設定利率,就像聯準會的利率決策適用於美國五十州一樣。

當法國放棄法郎的那一刻,也放棄了由法國央行獨立於德國設定利率的能力。如果歐元區的某國陷入衰退,而另一國景氣繁榮,歐洲央行應該如何制定貨幣政策?

孟岱爾早在一九六一年就有先見之明地提出疑問:「彈性匯率制度最初被提出,以作爲金本位制的替代方案,因爲許多經濟學家認爲金本位導致一九二九年後的全球經濟大蕭條廣泛蔓延。但如果這些對金本位制的批評是正的,那麼,爲什麼這些批評不該也適用於多區域國家的共同貨幣體系呢?」

第二,共用貨幣會剝奪一個國家利用匯率來影響與世界其他地區貿易模式的能力。記住,一種疲弱的貨幣就像是在對其他國家的消費者打折促銷。當出口到貨幣相對走強的國家時,出口商品就會變得更便宜。

貨幣貶值…進口變得更昂貴

當然,正如第6章提到的,讓貨幣貶值在經濟上也有壞處,進口變得更昂貴,貨幣貶值國家的人民用出口所得換來的物品更少—這實質上是收入的減少。儘管如此,貨幣疲弱往往仍是刺激經濟或修復貿易失衡的最佳方式。

特別是,貨幣貶值往往是讓一個國家在其他更具生產力國家面前保持競爭力的最簡單方式。我們隨便舉兩個擁有自己貨幣的國家爲例,例如歐元出現之前的德國和希臘(好吧,也不算太隨便選的)。

這兩國都生產並出口商品,假設德國企業的生產力比希臘企業提高了五%,也就是說,德國可以用比希臘少五%的成本生產出同樣數量的商品。任何在希臘可以用一百美元生產出來的東西,現在德國只需九十五美元就能生產出來。這給德國企業一套不錯的選擇。

第一種選項是給勞工加薪,這會讓德國勞工的處境比希臘同業更好(因爲生產力提高了);這也會使希臘和德國產品之間的價格差異消失,因爲德國勞工的加薪使德國商品的成本恢復到一百美元。

德國和希臘的商品再次在全球市場上具有競爭力,因爲德國上升的生產力被更高的德國薪資抵消了。德國人變得比希臘人更富有,但希臘人仍然以原來的薪資受僱。看起來一切都很好。

另一種選項是德國企業利用其提高的生產力來降低產品在全球市場上的價格;它們可以把商品價格降到九十五美元,依然能獲得和以前一樣的利潤。5這讓希臘人處於困境,爲了保持與德國的競爭力,他們必須將生產成本降低五%,通常這表示要降低薪資。

如果我們到目前爲止學到了什麼,那就是薪資很難被降低,人們在心理上會抗拒領到更少的薪水;此外,還有一些制度性障礙(例如工會),使得在短期內降低勞動成本變得困難。

經濟學家說,薪資(以及其他投入要素的價格)通常「很頑固」,也就是說通常無法根據經濟情勢迅速調整。在我們這個不太假設性的例子中,希臘人要降低五%的成本是一件艱難的事。

但是等一下!在歐元出現之前,希臘人還有一個在政治和經濟上更爲便宜行事的方式,可以保持與德國人的競爭力。希臘政府和央行可以讓希臘貨幣(之前是德拉克馬)相對於德國馬克貶值五%。

希臘的生產力並未提高,也沒有成功降低製造成本;它們只是透過貨幣貶值,就將所有出口商品的價格打了五%的折扣。這並不是免費的希臘烤肉拼盤;希臘人爲貶值付出了代價—是真的付出金錢。貨幣變弱讓所有進口商品價格貴了五%。

希臘人相對於世界其他地區的處境變差了,就像薪資被降低一樣,這同樣是實質收入的減少。不同的是,讓貨幣貶值要容易執行得多,央行可以透過貨幣政策來實現,無需與工會談判,無需違反合約,而且在多數情況下,也無需政治人物參與。

正如傅利曼有力地解釋:「讓一個價格變動—也就是外匯價格—要比依賴多數價格變動(構成內部價格結構的各種價格)簡單得多。

(本文出自《金錢多重宇宙》作者:查爾斯.惠倫 譯者:呂佩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