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狂賣臺積電仍現鉅額虧損? 壽險爆雷真相
臺積電。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壽險業5月爆出鉅額虧損,其實業者早已拚盡全力搶救獲利。據金管會統計,5月壽險業國內投資收益達613億元,寫近十個月新高,顯示壽險業把握臺股單月上漲5.5%的反彈機會,大舉賣股自救。
據瞭解,5月有大咖壽險公司大賣臺積電(2330),甚至有業者出售私募股權基金部位,全力衝刺帳面收益。惟最終仍不敵匯損重擊,整體投資反倒出現鉅額虧損。
壽險業5月財務投資三大來源中,受臺幣驟升近7%,使國外投資大虧2,983億元,即便賣臺股、基金賺了613億元,並動用外匯準備金2,091億元,仍無法彌補匯損缺口,導致整體投資單月虧損279億元,寫下最慘紀錄。
加上5月壽險業務承保再虧668億元、營業費用增加112億元,獲利三大來源全面轉爲減項,使得單月獲利由盈轉虧,拖累整體壽險業表現。
壽險獲利來源大致可分爲三塊:業務承保利益、財務投資收益與營業費用。過去數年,壽險公司業務承保長期虧損、營業費用居高不下,真正決定盈虧的關鍵,始終落在「財務投資臉色」上。
再進一步拆解財務投資來源,包括國外投資(含匯損)、國內投資(臺股與基金部位)與外匯準備金動用幅度。其中匯損、高避險工具成本全反映在國外投資收益,影響整體獲利結構。
一家壽險業者坦言,業者賣股、動用外價金水庫,仍無法敵過臺幣急升與避險成本飆高的衝擊,凸顯壽險獲利結構過度仰賴資本市場,未來若匯率與股債雙殺,下半年財報恐持續面臨嚴峻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