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彥專欄》不宜在宜蘭海岸溼地建風機
有業者計劃在宜蘭沿海設置14部風力發電機。(圖/宜蘭縣政府)
環境部「環評開發案論壇」貼出公告,某風能公司準備在宜蘭五結鄉沿海籌建14部風力發電機,7公里內每500公尺設1座,地點緊鄰蘭陽溪口水鳥保護區的溼地。
從地質角度來看,張裂中的南沖繩海槽西南端像一把利斧切入蘭陽平原,切口持續向雪山山脈與中央山脈間楔入,這樣的開裂已持續至少百萬年了。也因此,南沖繩海槽不斷有地震,有火山活動,蘭陽平原不斷下陷,也不斷擴大,任何在蘭陽平原的開發都要考慮到這個大背景。
23年前我發表了在宜蘭兩口地質水文探勘井的研究成果,其中一口就在目前業界準備興建14根風機的五結鄉,井深250公尺,最深處的年代約爲2萬2千年前,是上次全球冰河期的河口沉積物。大約在230公尺深處有一個沉積間斷面,顯示有因海水面下降,此地暴露成陸,無堆積甚至被侵蝕。間斷面以上是1萬5千年來的泛濫平原─淺水離岸─氾濫平原的三階段沉積,代表着冰融期之後迄今的連續沉積,沉積速率每千年高達15公尺,說明:一,這是一個沉降海岸;二,沉積物堆積速度驚人(大量沉積物從蘭陽溪流域輸送而來);三,蘭陽平原成長速度驚人,原來水深100公尺的海洋環境在1萬年內被填滿,且海岸線不斷向外海擴張。
24年前我帶領的「深海鑽探計劃」國際團隊在龜山島東側約50公里、水深1274公尺鑽獲1202號探井,井深達410公尺。正對蘭陽溪口的該巖芯創下全球深海沉積的最高速率──每千年高達4至16公尺,暗示7萬年來蘭陽溪流域有極高的侵蝕率與沉積物供應,顯然一直以來蘭陽平原就是個颱風盛行、雨量豐沛之地。在4萬8千年前還有嚴重的海底土石流,可能是大地震造成的海底坍方所致,在該地堆積了將近50公尺的濁流岩層。
2002年北宜高速公路跨河橋墩工程施工,期在蘭陽平原北側、礁溪鄉二龍河畔的溼地發現了淇武蘭遺址,搶救考古出土了兩個文化層,分別爲距今1400~800年前的普洛灣類型遺物,以及600~100年前的噶瑪蘭遺物及遺蹟,有陶罐、木碗、木槳、住屋的杆欄等,反映着他們農耕、魚獵、航行等生活型態;晚期的噶瑪蘭文化層甚至有由其他地方進口的陶瓷器、銅錢、玻璃珠、瑪瑙珠等舶來品。
爲什麼在兩個文化層之間有個長達200年無遺物的文化缺層?居住在這裡的先民因爲什麼原因而遷離了?甚至絕滅?我的博士生黃致展在2019年發表的科學論文中給出答案:該文化缺層並非洪災滅頂或地震等天災所致,而是蘭陽溪大河擺尾,使得這個地方有一陣子被河道佔據,先民搬離,因而有了200年的文化空白。
總結而言:一,7萬年來蘭陽溪流域送出大量泥沙,暗示雨量旺盛,沖蝕嚴重;二,1萬5千年來,海水面上漲,大量淤積形成了現今蘭陽平原的良田沃野。平原基底不斷沉降,但因河流沉積物不斷積充,海岸線向外海前進,形成大量溼地;三,蘭陽平原東緣(礁溪)淇武蘭遺址一帶在600至800年前,居住該地的先民因河流改道而被迫遷居他往。
種種證據表明蘭陽平原多風多雨,地震活動頻仍,淤積嚴重,蘭陽水系可能因淤積與大洪水而改道;在蘭陽溪口建置風機不僅破壞溼地生態,本身亦可能受天災影響,無法長久運作,曇花一現,得不償失。(作者爲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