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劇:能否熬出一碗“真功夫”
(來源:團結報)
轉自:團結報
□王志高
在橫店影視基地的晴雨交替中,《捧紗裙》的拍攝現場兵荒馬亂:羣演搶通告如搶紅包、導演爲光線怒吼、製片人兼顧盒飯與天氣——這“微縮版”影視圖景,恰是微短劇行業的縮影:流量狂歡背後,藏着工業化與藝術表達的撕裂、資本狂熱與創作初心的角力。
短劇的崛起,本質是“注意力經濟”的狂歡。1分鐘一集的節奏、豎屏視覺壓迫、情緒化劇情轟炸,完美適配碎片化需求。但劇組用鼓風機替代古裝道具、羣演淪爲“臨時工流水線”、導演親自補位執行漏洞時,這場狂歡已顯工業化冰冷底色。如同快餐店用預製菜壓縮成本,微短劇“短平快”模式正將創作異化爲流水線:演技簡化爲“瞪眼噘嘴”,劇本消解爲“霸總打臉”套路,連開機儀式都成標準流程,彷彿儀式感能自動兌換票房。
行業意識到“內卷價格不如內卷專業”,AI技術被奉爲救星:劇本生成、虛擬拍攝、特效渲染、輿情監測皆有其影,效率確有提升。但《中國神話》用AI重構傳說、《三星堆》讓文物虛擬“復活”時,人們追問:算法精準預測淚點,創作是否淪爲數據奴隸?AI生成的“完美劇情”可能扼殺藝術意外性與人性溫度。更危險的是,技術紅利或加劇馬太效應——頭部公司借AI降本增效,中小團隊卻在算法圍剿中淪爲“炮灰”。
微短劇的出路不在與長劇爭“短平快”賽道,而需在垂直領域深紮根系。《請回答1937》證明主旋律可在豎屏時代共情;《逃出大英博物館》昭示文物擬人化能喚醒文化認同。這些案例揭示:流量引爆熱度,價值觀穿透時光。創作者需練“節水生存”本領:用1分鐘講透時代痛點(如《大媽的世界》解構中老年孤獨),用5分鐘構建人性實驗(如《靈魂擺渡·十年》探索生死邊界),而非沉迷“三秒強吻、五秒打臉”的感官刺激。
行業良性發展需重塑利益分配機制。羣演日薪不及住宿費、編劇淪爲“AI訓練師”,底層困境終將反噬行業。可借鑑“跟着微短劇去旅行”模式,將內容與文旅、非遺、科普綁定——讓《戀戀小食光》成爲美食地圖,讓《回到崇禮》化作冰雪經濟引擎。平臺需從“流量分配器”變爲“價值放大器”:抖音“辰星計劃”、快手“星芒計劃”已證明,扶持優質內容與商業變現非零和博弈。當觀衆厭倦“電子榨菜”,終將渴望能咀嚼回味的“精神主食”。
雨終會停歇,但微短劇行業陣痛遠未結束。資本退潮、監管收緊、觀衆覺醒後,靠“流量快餐”生存的玩家終將現形。唯有在劇本埋哲思火種、鏡頭前磨人性微光、產業鏈中建共贏生態的“種樹者”,才能在數字荒漠培育文化綠洲。快餐可果腹,佳餚方滋養靈魂——微短劇的“真功夫”,正在於此。